◎沈靜遠
近來,網路流行語中可以看到「蛋雕」二字,不明白的人還以為這是新創詞彙,但其實這是擬音台語的「擲掉」(tàn-tiāu)罷了。「蛋雕」這個詞彙開始流行,起因是在動漫中常有新的角色出現,搶走了舊角色的風采,導致舊角色無人再喜愛,於是網友們調侃說要將舊角色「蛋雕」。
這些看似普通的台語,為何還有這麼多年輕網友會不知道它的意思,抑或將這些台語當成一種流行的玩笑?這不禁令人擔憂:我們的台語教育是否出了問題?雖然以幽默有趣的迷因(meme)推廣台語是個好機會,然而實際上,許多人卻只將這些台語當作娛樂,忽視背後的文化價值。
不僅如此,人們對於台語的書寫和使用往往也較隨意,常以華語擬音替代教育部的台語詞彙,甚至把錯的當作對的。例如之前在網路上爆紅的「歸剛欸」應該寫作「歸工」(kui-kang),「母湯」應寫作「毋通」(m̄-thang),「修但幾勒」應寫作「小等一下」(sió-tán–chi̍t-ē),「眉眉角角」應寫作「鋩鋩角角」(mê-mê-kak-kak)。
年輕人對台語的疏離,顯示出台灣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一種脆弱性。語言是文化的根基,當我們不再重視或使用台語時,實質上是在逐漸割捨自己身分認同的一部分。台語不應該只存在於迷因或搞笑影片中,它也是台灣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事實上,擁有多元族群的台灣,各個族群與其族語也都面臨類似的問題。如果我們希望保留這段珍貴的族群文化與記憶,或許就得先從挹注更多資源,從教育、媒體及家庭等多方面開始著手。願各族群的語言重新成為生活中自然且有意義的一部分。(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