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威(諮商心理師)
肢體交通是教會很重要的功能,也是信仰的生活實踐,透過彼此的關懷與支持,在追求信仰的路上相互扶持。有時,被關心的感覺是溫暖的;但不可否認,有些時候被關心也會讓人很有壓力,就像很多人不喜歡過年時被很久不見的親戚問起一些尷尬的問題那樣,好像自己需要給別人一個交代似的。對於人際界線敏感的人來說,這並不是一件自在舒服的事。特別是有些「關心」的表達方式,聽起來可能不太像「關心」,反而比較像是「指責」或「質問」,真的會讓人深感壓力,而害怕來教會。
於是這時心裡就產生了矛盾:一方面很想去教會、想親近神、聆聽神的話語;但另一方面,想到被關心的壓力,心情就變得緊張,腳步也遲疑了起來。這時該怎麼辦呢?我有三個想法提供讀者參考。
一、澄清自己去教會的首要目的,目光定睛在神身上。雖然肢體交通是教會很重要的功能,但別忘了去教會更重要的事是與神親近。若因為害怕被關心而沒去教會,我想你的內心一定也會有所失落,那種情緒說不定反而給自己帶來更大的糾結與困擾。鼓勵你讓自己的眼睛定睛在神身上,而非人的身上,專注連結自己內心渴望與神親近的需求,不要因小失大。
二、尊重每個人的人際敏感度與人際界線的差異。每個人的人際界線不同,需要相互理解與尊重。當別人的關心帶給你壓力,我們可以尊重自己的需求,設立適當的界線與距離,就做你能做的回答吧,不用太勉強自己。也不用覺得不好意思或好像非得要說些什麼不可,因為我們的界線,是為了幫助自己更能專注在禮拜,不受人際的影響。而這界線是有彈性的,會隨著我們的狀態有所調整。我們也尊重對方有想關心的心,也無需多做解讀。但當我們能夠設立自己的界線,就比較不會有被勉強的感覺,壓力也會小很多。
三、探索我們對於被關心的擔心,透過這機會更認識自己。除了尊重每個人的人際界線,我們也可以藉由這機會更加認識自己。我們可以探索自己內心的焦慮與擔心,也許這些擔心的背後反映出我們的生命經歷、訴說著我們生命經驗中未解開的結、或是曾受過的傷、或是反映我們內心看重的某些價值,裡面可能藏著很多故事,等著我們挖掘。而這些故事你不一定要告訴別人,但別忘記告訴神,交託給祂,讓這些壓力轉化為我們更靠近祂、更靠近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