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烽益:離職是對血汗產業的寧靜革命

攝影/邱國榮,本報資料照片

【邱國榮台北報導】「工會對企業的忠誠度是高的!」台灣勞動與社會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說。他在5月6日針對青年勞動議題的「厭世代又怎樣」座談會上,談及年輕人離職率高的問題時強調,離職是世代衝突,是對過去血汗產業正在進行的一場寧靜革命。

所謂「厭世代」,指1990年後出生的台灣人,「厭世代又怎樣」座談會討論此世代的勞動困境,張烽益受邀分享解決之道。事實上,主辦單位就是十幾個「厭世代」合力在臉書成立「工時薪資透明化運動 – GoodJob」,關心年輕人的勞動議題,推行「工時透明化運動」。

攝影/邱國榮,本報資料照片

張烽益指出,勞工對所處企業不滿而採取的行動有經濟及政治兩種,兩者都與忠誠度有關。多數勞工選擇前者,亦即離職,尋找下一個領取薪資的工作;忠誠度較高的勞工則選擇後者,忠誠度越高,越會向企業反應、建言。政治行動對企業發展是正面的,工會對企業的忠誠度是高的,因為工會要求企業不能淘空財務、惡搞經營,但對「慣老闆」來說,壓力是大的,「其實是勞工對企業忠誠才會這樣做,否則講都不講。」

發聲的方式則有集體性及個人性兩種,工會是勞資會議集體性發聲,個體則是勞動申訴。張烽益說,早期台灣的工會必須在企業內且是單一,奇怪的勞動法律可說是獨步全球,甚至還設定30人的門檻。反觀歐美,工會都是產業層級,在企業外面,具有跨企業連結功能,凝聚產業勞工共同意識,進一步跨產業串連;台灣的工會沒有廣泛集體發聲作用,所以勞資衝突激烈。此外,台灣企業多屬家族經營,如此的產業型態及台灣工會型態,是台灣勞資衝突激化的原因。

《勞基法》2001年修法後,勞工可在企業外成立或加入產業工會,例如華航以「空服員產業工會」名義罷工,即是台灣首次出現的罷工模式。張峰益說,「上世代把工作當作手段,有錢賺就好;『厭世代』離職是對血汗產業的寧靜革命,是向上世代的寧靜抗爭。」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