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ul專題報導】創立於1884年的台灣教會公報社(原「聚珍堂」),為記念今年創社140週年,特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商借早期印刷使用的雕版,舉辦「刻在心版——印刷版特展」。
9月6日上午的開幕記者會上,特別邀請到公報社第五代印刷工黃仲的外孫、現年83歲的陳武良出席。公報社社長方嵐亭指出,自1881年印刷機千里迢迢從英國坐船到台灣,公報社已透過文字事工陪伴教會、社會140年時間,「小小印刷機,成就這段美好的歷史見證。」除了巴克禮等宣教師熱誠投入,努力服事的同工就如同印刷機的不同零件,在各自崗位上彼此配合。展出的雕版見證歷史的脈絡,讓民眾看見公報社的歷史。
長老教會總幹事陳信良牧師則表示,特展藉文字記錄先輩在信仰、社會參與等面向的點滴,可看見他們領受使命,幫助信徒與上帝連結。他相信未來上帝要繼續透過公報社傳報好消息。
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委員陳天償牧師則指出英文欽定本聖經出現remember(記得)及record(記錄)多次,表示上帝盼望人們記念祂的作為。公報社正是以文字保留歷史,帶人看見長老教會的宣教脈絡。如今看到的聖經、歷史刊物,都是先輩努力書寫文字,才能留存至今。
即日起至10月30日止,可至公報社台南門市一樓參觀特展,分為「明心見信」「銅版上的方舟」「刊頭上的光陰故事」和「講究聖冊會」四大主題。現場挑戰遊戲,即獲小禮物。
明心見信
《明心圖》始於清國末期,為當時的基督教善書。1879年,德國宣教師花之安(Ernst Faber)翻譯咸豐初年德國宣教師韓士伯(August Hanspach)的著作《天路歷程大略》,改為官話版《明心圖》。1924年2月2日,蘇格蘭宣教師廉德烈(Andrew Bonar Nielson)將《明心圖》譯為白話字版,由台灣教會公報社發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表示,《明心圖》描寫人心種種罪惡,鼓勵信徒敬拜上帝,讓真理光照,蒙基督救贖,並搭配九幅版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收藏之《明心圖》雕版有木製與金屬製,人物圖案有些微差異,例如清國的髮辮、官帽有無。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科學檢測與工藝技法綜合分析,推測木製雕版應早於金屬雕版,且後者為翻鑄而成。再結合歷史分析,推測應是受日治時期政策影響,需去除與清國相關象徵,因此鑿除木製雕版上人物的髮辮、官帽等。金屬雕版因不易鑿除,維持原來樣貌。
藉由雕版、《台灣教會公報》及張妙娟等人研究,可了解台灣現代化、教育普及至長老教會宣教的歷史。從雕版的裝飾圖像,可認識台灣早期基督教宣教文物的藝術風格與敘事手法。這些都反映當時的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時代特色,對地方或族群知識發展具有相當影響及意義。
銅版上的方舟
歡迎來到「銅版上的方舟」展覽!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帶您探索19世紀末期台灣的文化交融。本展覽展出了一系列刊登於1893至1898年間《台南府城教會報》的精美銅版畫及其配套文章,呈現了西方寓言、聖經故事與台灣本土觀察的獨特融合。
這些銅版原本用於印刷《台南府城教會報》,是當時傳播知識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每一幅銅版畫都栩栩如生地捕捉動物的身影,而配套的報紙文章則用台語白話字詳細介紹了這些動物的特性或故事,並巧妙地融入寓言故事和聖經典故。
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品,更是19世紀台灣社會的一面鏡子。從報導與銅版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如何理解自然界,如何將科學知識與道德教育結合,以及如何用本土語言傳播知識與故事。這種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生動地反映了台灣獨特的歷史處境和文化特色。
無論您是對歷史、藝術、語言,還是自然科學感興趣,這個展覽都能為您帶來新的發現和思考。讓我們一起踏上這趟穿越時空的探索之旅,重新認識這些躍然紙上的動物,並從中領略19世紀台灣的豐富文化風貌!
講究聖冊會
來自英國的宣教師為了鼓勵全台灣和廈門地區的信徒閱讀聖經,自1905年(明治38年)1月起,在《台灣教會公報》(時稱《台南府城教會報》)開闢了一個「講究聖冊會」專欄,每個月刊登一個聖經填字遊戲圖樣,以有趣的互動方式鼓勵讀者將選定的一段經文抄寫在圖樣的空白處。本活動規定要以白話字書寫,並設有獎勵辦法,以促進信徒參與。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後書3章16節)上帝賜下聖經,顯明祂的恩典與慈愛。從早期《台灣教會公報》的專欄可看到,宣教師為鼓勵信徒讀聖經,利用巧思讓他們一字一字查考經文,以明白上帝教導的道理,進而得著奧妙的智慧,成為聖潔的天國子民,歡喜領受呼召去傳福音,使萬民因而得福。
1916年(大正5年),英國宣教師於《台灣教會公報》(時稱《臺灣教會報》)的「講究聖冊會」專欄,又推出另一個聖經填字遊戲活動,幫助信徒明白聖經的道理。自2月起,以「講究聖冊的圖」為標題,每個月講究一個漢字,依序為:恩、愛、國、罪、酒、悔、貧、義、謊、聖、祭,總共11個字。每期的「講究聖冊的圖」均列出與該漢字相關的經文範圍,請信徒用白話字抄寫在該漢字鏤空處。活動辦法特別提到,不可以使用漢字抄寫經文,只能使用白話字抄寫,而且每一章僅能取一節經文。
這個填字活動所有人都可參加,但評分對象分兩組:一是有讀中學(今長榮中學)或女學(今長榮女中)的人;二是沒有讀上述中學的人。參加者必須親手抄寫,於每個月20日以前把答案寄到公報社交給「宋牧師」(宋忠堅牧師)。各組前兩名可獲得金邊聖經,第三名可獲得價值五角(約今350至500元)的書籍,11次全勤者也有獎品。當時,「讀過中學」組獲獎者有鄭溪泮、宋水琴、陳思聰、劉振芳、盧萬德等人;「未讀中學」組有盧賞、郭香、劉淇水、李達莊、阮德茂、歐信德等人。
刊頭上的光陰故事
《台灣教會公報》從1885年由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巴克禮(Thomas Barclay)牧師創刊,發行至今已橫跨近140年。報紙除刊登地方教會的消息,也收錄本土與國際時事、生活見聞,堪稱後人做相關研究時的百科全書。
不只刊物內容反映了時代變遷,刊物本身的變化,包含刊頭設計、版面編排或印刷文字等,也透露著時代的訊息或美學。本展區呈現1885年7月創刊號到1969年12月間的刊頭改版變化(並非所有期數),邀您細細品味上頭的光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