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的傷痕 柯旗化家庭的堅韌與掙扎

人權電影《英文老師柯旗化與其妻蔡阿李》。(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七星中會濟南教會於9月28日下午在小禮拜堂舉辦人權電影放映活動,放映紀錄片《英文老師柯旗化與其妻蔡阿李》,並邀請導演陳德斌參與映後座談。柯旗化生於日治時期,以著作《新英文法》聞名。然而,在白色恐怖時期,他遭受政治迫害,被指控為共產黨,遭關押長達17年。期間,其妻蔡阿李獨自撫養二子一女,支撐家庭。紀錄片透過他們的故事,展現了一個家庭在台灣歷經日治、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和解嚴等歷史巨變中的堅韌與掙扎。

(攝影/邱國榮)

座談中,陳德斌分享了拍攝紀錄片的心路歷程和感悟。他表示,該片曾於18年前參加台北電影節,於台北市獅子林影城首映。如今再次在台北放映,讓他深感歷史的重量與傳承的重要性。他強調,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應被遺忘,以紀錄片呈現這段歷史,有助於後人理解台灣的過去。特別是在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時期,許多受害者的故事曾被壓抑和遺忘,這使紀錄片的意義更加深遠。

陳德斌指出,柯旗化家庭對台灣人權運動有重大貢獻。他們不僅是政治受難者,更是面對逆境堅持不懈的象徵。在白色恐怖時期,許多家庭因政治迫害而破碎,但蔡阿李與孩子們堅強地撐過來,這種精神對推動台灣的轉型正義有深遠影響。他提到,轉型正義的討論不僅涉及歷史事件的補償,更關乎社會如何面對過去、反思歷史創傷。他表示,當時許多像柯旗化這樣的受難者,其故事未能進入官方歷史教材,社會對這段歷史也曾刻意遺忘。如今,隨著轉型正義的推動,這些被埋藏的故事逐漸浮現,這也是他拍攝紀錄片的初衷之一。

此外,陳德斌強調,保存這段歷史至關重要。他認為,雖然學術界已有許多關於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的研究報告,但這些資料仍需更廣泛地被社會理解和消化。他強調,將這段歷史傳承給後代是緊迫任務,因為許多親歷者已逐漸老去,時間不等人。如果不加快行動,這些寶貴的記憶和經驗將可能隨時光流逝而消失。他呼籲社會正視這段歷史,不僅要記錄下來,還應進一步思考如何承擔歷史責任,讓這些經歷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攝影/邱國榮)

星中牧師邱靜瑜指出,台灣教育在轉型正義方面仍有許多不足,尤其在歷史教育中依然存在嚴重的洗腦現象。她提到,曾遇到一名30歲左右的年輕人,雖然知道台灣有許多防空洞,卻誤以為這些防空洞是為了防備日本。她表示,自己年輕時也是在這樣模糊不清的歷史記憶中成長,對於下一代仍然處在同樣的歷史模糊中,感到非常擔憂。她強調,真正的轉型正義應該從根本的教育著手,否則教育系統將繼續產出對歷史模糊不清的下一代,甚至對真實歷史感到困惑和憤怒。她呼籲,應讓更多人看到這類反映真實歷史的紀錄片,才能促進真正的社會轉變。

台北中會公義行動教會牧師柯怡政表示,柯旗化是台灣的「國寶」,儘管在白色恐怖中受難,但他的事蹟在台灣歷史上具有重要價值。他認為,這部紀錄片是一個良好的起點,台灣創作者可以以此為素材,拍攝更多年輕人喜愛的故事,特別是與家庭和個人成長相關的題材,進一步將台灣的歷史傳遞給年輕一代。

陳德斌透露,紀錄片完成後,他曾聯繫三立與民視等電視台,但因各台播放規格不同,放映未能成行。為了讓更多人接觸這部紀錄片,他希望能在全國各地的教會、廟宇及文化中心等地放映,並期望此次在濟南教會的放映能成為契機,讓影片在更多社區中擴散。

柯旗化生於1929年1月1日,於2002年1月16日病逝,之後在壽山中會德生教會舉行告別禮拜。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