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祕書長)

台灣1987年解嚴,許多重要民間團體如:環保聯盟、主婦聯盟等,都是在那年成立,甚至環保署也在同一年成立,今年都分別舉辦慶祝30週年大會。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則於1997年設立每年6月第1主日為「環境主日」,應是台灣教會界正式參與環保行列起點,今年進入20週年。環境主日的設立,與生態關懷者協會同工的參與密不可分,故藉此回顧,並推出「迎向低碳社會、全民守護台灣、基督徒不缺席」運動,與讀者一起展望未來。

◆成立「台灣生態神學中心」

我在1991年春加入主婦聯盟,學習落實生活環保。但我很快體認到:「環境教育」最底層,必須要有「價值觀」的支撐。於是,1992年春,在艋舺教會成人主日學開設「生態與信仰」課程。後來在長老教會青年事工幹事李孝忠牧師引介下,我們將這份講義加上一些適合青少年和兒童的活動設計,並邀請漫畫家CoCo提供5張漫畫,編成《好管家環保手冊》,當作那一年長老會送給全台長老教會的婦女團契母親節禮物。

我們也在艋舺教會舉辦「生活環保示範教學」,並以「推廣整全環境教育」為宗旨,於1992年6月21日成立「台灣生態神學中心」。又與艋舺教會主日學合辦「環保小尖兵」「綠色小天使」活動,邀請社區小朋友和家長參加。

同時,因周恬弘、林崇明、李順仁、林秀美、林益仁等學生時代受到長青學生團契啟蒙,一直關心環境議題的年輕人適時加入,得以於1993年底發行《生態神學》通訊,並持續舉辦「信仰與環境觀」「生態與文化」「土地倫理」「深層生態學」「羅斯頓生態神學」「環境倫理綜覽」「永續發展的先知舒馬赫作品閱讀」系列讀書會。

◆以捍衛生態主張為獻身的祭壇

生態學(Ecology)按字義最直接的解釋就是「家的學問」,生態主張也就是家的主張。《生態主張》中指出:現代人普遍對「延續的情感」無動於衷,更對「生命延續」的自信心(即介於小孩與長者間之傳承)置之度外,不但把前人獲得的成就看成落後而予以拋棄,也抑制小孩、藐視老人、抵押未來。

我們以捍衛生態主張為獻身的祭壇,透過讀書會、研討會、學習營等活動,把「探討土地倫理」和「落實簡樸生活」作為自我教育的內涵,也一起翻譯《生態公義》並參與關懷部落和農村,深入了解經濟不公義與生態困境的關聯,「追求生態公義」成為我們主要的訴求,更藉由成立民間團體推廣常民環境倫理教育。後來,又與國際夥伴一起努力,推廣〈地球憲章〉所揭示永續發展價值觀與倫理的原則,特別強調憲章中落實捍衛生態主張並實踐生態公義的4.b和9.c.兩個條文的精神:

4.b.將維繫人類社區與生態群落得以長期興盛繁衍的價值觀、傳統和機構制度等,傳承給未來的世代。

9.c.認出被忽略的、保護脆弱的、服務受苦的,幫助他們發展自已的潛能並追求他們自已的願望。

◆全民守護台灣、基督徒不缺席

在同工們的積極推動下,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於1997年通過設立每年6月第1個主日為「環境主日」,由教社委員會提供主日講章和相關教材給全台教會,期待能在各地落實生態關懷事工。

為了讓生態關懷跨出教會圈子,我們也以「探討土地倫理、追求生態公義、落實簡樸生活」為主軸,參與建構台灣生態文化為宗旨,於1998年6月21日正式立案成立了「生態關懷者協會」。

環境主日20週年的此刻,我們則發起「迎向低碳社會、全民守護台灣、基督徒不缺席」運動,鼓勵各教會成立低碳實踐小組,透過各種管道繼續參與學習及推廣,投入關懷實際議題,促成全民守護台灣。為讓期待參與這運動的教會或團體更容易安排相關活動,協會提供:「低碳生活」「實物教作」「食農教育」「能源轉型」「生態文史踏查」「綜合活動」「專題查經」「經典導讀」「好書介紹」「工作假期或營會」等主題選單,給牧長同工選擇參考。

◆透過在地實踐,帶動全台改變!

美國生態神學、環境倫理學家歐思磊(Max Oelschlaeger)在《看顧受造界》(Caring for Creation)書中強調:「宗教論述能夠有所貢獻之處,在於它能夠創造出一種文化脈絡,使得環境教育和生態科技可以帶來真正改變。」著名環境詩人貝利(Wendell Berry)則務實地指出:「我們想要保存全球的這種渴望,雖然可以理解,但它必須縮減成為我們足以勝任的尺度──也就是,要縮小到保存每個人自己的家園和鄰舍。」

因此,教會界若能藉由深刻的神學論述帶出信仰反省,並透過在地實踐,保存周遭家園和鄰舍,我們必可帶動社區的改變,進而成為全台灣的祝福!

◆成為自然創造與人類社會的祝福      

(節錄早期參與的幾位同工的期許,與讀者共勉)

「我在1994年開始參加生態神學中心讀書會,當時的我正與朋友一起拍攝環保及生態紀錄片,負責企畫與腳本的撰寫,年輕的心煥發著崇高理想,眼看人類的貪婪無止盡地破壞,思考上帝創造的美好星球該以什麼樣態度的去面對及保護,因此找到生態神學中心,遇見許多關懷生態的基督徒,真是如獲至寶,也建立了我對待環境的思考模式。」(劉亞梅,生態關懷者協會第一屆理事)

「多年來持續關顧生態工作中,訝異它的豐富性,當縱身躍入土地和人民的世界時,看見上帝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作為。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祢必不輕看(詩篇51篇17節),在憂傷痛悔中的現在持續反省,也用如此的反省來期待我們的教會繼續參與台灣生態的路。」(李順仁,生態關懷者協會第一屆理事)

「台灣在人口開始減少,經濟趨緩之際,正是可以提倡簡樸、分享、小而精美的生活形態與產業特色。我相信這種新的生活型態翻轉必須有強烈的信仰理念作為動力與信心,才得以成就,因為信仰的實踐在於學習耶穌為上帝國福音顛覆社會的舊價值與生活方式。謹以此與生態關懷者協會的好朋友們以及基督信仰的弟兄姊妹共勉,我們為生態神學/倫理所做的努力看似微小,但上帝必不輕看,祂必要使用我們成為自然創造與人類社會的祝福。」(周恬弘,《生態神學》通訊執行編輯)

 

為大地發熱心的下一步

──實現能源轉型、善用循環經濟

◎王守誠(現任宜蘭縣環評專家學者委員)

俄羅斯科學家2014年在西伯利亞研究神祕天坑成因,發現鄰近有7處相似天坑,並推測可能有數十個存在。(相片來源/Photo by Vladimir Pushkarev, via Siberian Times)

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危機,已對我們這一代造成顯著影響。據超級電腦模擬出挽回局勢的「臨界點」只剩下10多年,但極區暖化情況已超乎想像嚴重,不僅2017年是NASA有定期衛星觀測以來兩極冰層面積及厚度最少,暖化造成極區溫度上升高達6度,永凍土因暖化而釋放甲烷氣,不穩定的甲烷氣積聚在土壤層爆炸形成深坑。NASA知名氣候科學家韓森博士評估可能在50年內海平面就會上升6~9公尺。

對台灣而言,海平面上升1公尺所波及的氣候難民將高達587萬人,相當全台1/4人口,「氣候危機」勢必導致下一代生存的困境。因此,請重視每個人的影響力,我們是唯一能減緩未來氣候風險的世代。

◆向自然學習的「循環經濟」

「原來世上的一切,就如肉體的私慾,眼目的私慾和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出於父,而是從世界來的。」(約翰一書2章16節)2016年,全球185個國家通過〈巴黎協定〉,期待共同控制地球增溫在2℃以內,並致力維持1.5℃以下水準(自工業革命以來起算);然而,除了遵守協定,「消費行為」更決定對氣候變遷影響。若人的消費是基於不斷擴張的經濟發展,以私慾掠奪自然資源及生態棲地為代價,轉換為肉品及礦產等物資,如紀錄片《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提到的巨量碳排放來自焚燒森林以種植棕櫚油,及美國耗費大量的土地及水資源來生產牛肉,光是肉牛咀嚼排放的甲烷,就相當於美國排放溫室氣體的10~12%;那麼,全球生態將面臨不堪設想的浩劫。

路加福音17章27節提到:「那時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洪水就來,把他們全都滅了。」挪亞的時代,吃喝並不會造成太多碳排放,但價值觀偏差卻招致毀滅;現代富裕社會的生活常造成過量生產及浪費,但貧窮社會卻在憂慮糧食危機、生態危機,我們最弱小的弟兄其實就是弱勢族群及敏感的環境。「洪水來臨前」也在提醒我們,這洪水是錯誤價值觀造成,我們若盲目陷入消費主義陷阱,也將步上挪亞時代愚民的後塵。

幸好,刺激生產和經濟成長至上的經濟理論已受許多國家挑戰。其中,1/3國土低於海平面的荷蘭最為顯著,為預防更頻繁的淹水而展開漂浮房屋及防洪社區規劃,芬洛市(Venlo)更實踐力行「循環經濟」城市建設及產業,讓消費者以消費行為來支持對環境友善的商品。這些商品之後又可回收成為其他商品的成分(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簡稱C2C),使工業產品循環如自然界的生態循環,不會有廢棄物危害環境,並減少自然資源的開採。

一般人可能以為這是很難實現的理想,但芬洛市政廳的整棟建築都是C2C認證的材料構成,有興趣者可上「台灣搖籃到搖籃平台」查詢。

在循環經濟還沒取代消費經濟前,推動企業社會責任(CSR)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齒輪,台灣美髮沙龍企業歐萊德(O right)是最值得推薦的企業,他們生產出健康及對環境友善的沙龍產品,讓美髮產業展現新樣貌,不用倚賴大量化學藥劑及廉價勞力,甚至企業總部頂樓的綠色屋頂都完整保留當地野生植栽,讀者可以從該企業的部落格,認識更多永續發展的觀念及實踐。

◆為大地發熱心的「能源轉型」

最近,對台灣能源問題的立場可概分為兩個陣營:

一、是主張台灣很快會面臨「缺電危機」,而再生能源及智慧電網建置太慢又太貴,一定需要倚賴核電,並主張核能安全問題及儲存困難都是政治炒作而非科學議題

二、是主張再生能源發展非常快,成本大幅降低,且可大幅解決空污及碳排放問題,搭配智慧電網及儲能技術就能解決核能除役後的基載電力空窗。

實際上,傳統能源的成本有大幅度的「外部成本」被長期忽略,未計算於「發電成本」中,這些外部成本主要是輻射污染、氣候變遷、紛爭衝突等。而再生能源不僅極少外部成本,更有促進在地民眾就業的「邊際效益」,因此發展再生能源是解決全球氣候危機極重要的方式。由國際企業領袖、國際機構代表與環保團體組成的「能源轉型委員會(ETC)」,提出「向低碳能源體系」轉型計畫,目標是15年內全球90%的電力將來自再生能源,並獲得荷蘭皇家殼牌、奇異、必和必拓、匯豐銀行等國際大企業的領導人一致支持。

第三個重要的選項則是極少人知道、需要靠特殊地質條件的地熱發電,目前全世界有24個國家使用地熱發電做為基載電力,大部分集中在環太平洋的國家,但連歐洲的德國、法國、葡萄牙、奧地利、義大利、土耳其也使用地熱發電,甚至非洲的肯亞、以索匹亞都快速發展地熱發電中。在巴黎氣候高峰會期間全球地熱聯盟(Global Geothermal Alliance),以2030年發展63GWe的地熱發電為目標,這個目標是過去半世紀發展規模的5倍,已經顯示地熱發電是極為成熟的再生能源技術。

台灣原來是全世界第14個使用地熱發電的國家,工研院在30年來的地熱調查資料就預估台灣有32GWe的地熱發電潛能,約為全國核能機組的4.5倍,科技部最近5年的研究更推測台灣具有經濟價值的地熱發電潛能高達近160GWe,也因此史丹佛大學的《解決方案計畫》(The Solution Project)評估台灣2050年達到100%再生能源的可行能,地熱發電是第二重要的再生能源。

地熱發電無法在台灣發展的主因是政策問題,過去主因在於能源政策支持發展核能,現在則是環評制度打壓地熱。在聯合國《綠色能源選擇》(Green Energy Choices)報告中,地熱發電是對生態環境最友善並對衛生健康最潔淨的能源。因此,在發展地熱的國家,地熱發電的評環制度著重於環境監測,歐盟及日本都規定10MWe以上的地熱電廠才要進行環評,印尼的標準則是50MWe,但台灣的環評標準則比歐盟嚴格20倍,而且第一個通過環評審查的地熱發電案居然耗時3年多,歐盟則是在14週內完成,這樣嚴苛的政策阻礙導致台灣無法擺脫進口能源占97%的重度倚賴,能源進口的獲利者仍在背後主導能源政策。

當我們的能源政策仍被能源進口的獲利者操控,我們將難以跟上國際強制減碳的腳步,節能減碳終究只是能源結構中的點綴,且只能被動承受進口能源價格波動的風險。

◆跨越「阿卡巴灣」的下一步

「阿卡巴灣」是瑞典科學家莫勒(Lennart Moller)博士近期考據摩西分開紅海的可能地點,有紅海海床上的黃金馬車做為考古的證據。摩西當初憑著信心及應許踏出那一步,才有機會帶領猶太人走出奴役400年的命運。心靈空虛的現代人,也正被促進消費主義的媒體、掠奪礦產能源的財團奴役著,許多人無法抗拒最新智慧型手機、最流暢立體的電子遊戲、畫質最好的寬螢幕,這些產品背後是不計血汗的勞力、不計污染的生產、不計回收的行銷,雖然造就一小部分人成為眾人羨慕的電子新貴,但也造成無止盡的環境公害在破壞土壤、水、空氣;而被操控的能源政策,更是讓我們的社會無法擺脫進口能源及全球暖化的兇手。

在今年4月8日生態關懷者協會的演講後,我與協會秘書長陳慈美老師在閒聊:如何讓教會更融入這些重要議題及實踐,這不僅需要教會核心同工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更要跨步和教會外的專業者攜手,共同建構可走到目標的道路。以換手機為例,當教會願意告訴會友如何選擇符合「永續發展認證」(EcoLogo)的智慧型手機,不被手機的各種功能誘惑,才算是建立一個簡單自由的習慣,教會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也才真正開始發揮。

本文為作者於4月8日在生態關懷者協會的演講:「為大地發熱心的下一步」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