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彩見證】當我們在難民營立起全新的籃球架

服事印尼的阿富汗穆斯林

(相片提供/Alan Y)

文圖◉ Alan Y

十年前,我在教會聽到林安國牧師的宣教信息,其中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一人一生一訪宣,不能不做宣教事。」從那時起,我就有參與訪宣的感動。但一直到今年,我才做好準備,便報名參加台灣前線差會的訪宣行程,去印尼服事阿富汗的難民。

◢ 阿富汗難民的矛盾

根據維基百科,印尼是全世界伊斯蘭教人口最多的國家,高達86.7%的人信奉伊斯蘭教,當中又有98.8%屬於遜尼派。

由於印尼簽署了人道救援同意書,所以各國受迫害的人們可以到這裡尋求庇護,其中也包含阿富汗難民。這些阿富汗難民都是受遜尼派塔利班政權迫害的什葉派穆斯林,但因著派系不同,比起在印尼定居,他們更希望能移民到歐美等基督教國家。可是,近十年因為經濟、戰亂的關係,許多國家紛紛改變了難民政策,這些難民只能滯留印尼,而印尼政府不准他們工作、上學,雖然保障了國民的權益,卻讓難民的生活更加艱辛。

◢ 我們還要去嗎?

我們為期一個禮拜的訪宣屬於拓荒性質,除了在當地一個難民營服務,也希望能開拓其他服務據點。我在難民營的主要工作,是透過教籃球課、繪畫課與難民建立關係,讓差會能夠接手後續長期的經營。

因為從行程確認到出團之間只有一個月的預備時間,所以我全心投入在行前訓練與教案預備。同時間,差會也為籃球課募資,買了一組全新的籃球架。但就在出發前一個禮拜,難民營領袖ND通知我們說,印尼政府會在下個禮拜撤離難民營,而且沒有告訴他們能夠搬遷去哪裡。

收到通知的當晚,我們心情十分複雜,立刻在線上開會討論。

「要不要把籃球架退掉,把退款拿去協助難民搬家?」

「如果只是去幫難民搬家,那你們還要去印尼嗎?」

雖然當下我說「我還是會去」,心裡卻有許多的掙扎。在開會最後的禱告中,我們一起為難民禱告,求主賜下平安在他們的心中,也在這個事件中掌權。也是在我們為難民的需要禱告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一直把焦點放在我能給難民什麼,而不是他們真正需要什麼。籃球課、繪畫課都只是媒介而已,神如果要用搬家作為媒介來完成祂的工作,難道我不願意去做嗎?

線上會議結束後,我為著自己的驕傲向神悔改,也求主調整我的心,讓我知道怎麼樣去回應。禱告後,心裡反而逐漸有種平安、篤定的感覺,覺得一定能打得到球。

就在這樣的心境下,我們出發前往印尼。

◢ 嶄新的恩典

我們主要服務的難民營,位於一個廢棄的軍營。全營只有一張桌子、沒有椅子,男人們會坐在桌子上聊天,他們必須把桌子讓給我們,孩子們才有桌子可以畫畫。

我們到難民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籃球架組起來。幾個孩童和青少年都興奮地跑來幫忙,大人們則在一旁觀望。他們覺得都快被撤離了,幹嘛還大費周章弄這個東西呢?組籃球架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弄錯,也忍不住開始懷疑,把球框留下來到底是不是對的選擇。

歷經兩個小時後,我們終於把籃球架立起來了。我跟孩子們抓緊太陽下山前的時間奮力地玩球,在一旁觀望的大人們眼神全都變了。陪孩子們玩鬧時,有個爸爸特地走過來向一位女性同工說:「謝謝你們為我們還有孩子做這些。」

在他們的文化中,男性不可能主動跟女性搭話,但這個爸爸竟然感動到特地跟女性同工道謝,讓她有點驚訝。我覺得,神透過我們的行動感動了難民們的心。當初他們到難民營時,這裡只有一些老舊的設備供他們使用,這是第一次,有人為他們準備一個全新的設備,讓他們感覺被看見、被重視。

◢ 巧合帶來的收穫

這趟訪宣,我們不只在預定的難民營服事,也造訪了另一個聯合國管制的難民營、一間當地的教會、一間難民自己籌辦的學校,以及一個難民街友的據點。

每天晚上,我們會一起為事工禱告,求主在我們當中做新事,而神也確實透過許多「巧合」讓我們知道祂與我們同在。譬如,我們住的民宿是一群基督徒管理的,隨機找的咖啡店店長是基督徒,就連街友聚集的地方也是一位素未謀面的難民告訴我們的。當我們不斷地向神祈求,神就一再地讓我們遇到巧合,這些巧合不僅帶領我們發現更多需要幫助的難民群體,也讓我學會謙卑自己。因為即使我們再有能力、行前預備得再充分,都比不上這些巧合帶給我們的幫助與收穫。

此外,難民們樂於接待客人的態度也令我印象深刻。當我們去到聯合國管制營區的難民家裡探訪,他們拿出足夠我們一人一個的蘋果出來招待。同工在一旁用中文提醒我說:「不要拿,因為我們拿了,他們可能就不夠了。」但難民爸爸已經熟練地把每顆蘋果都削皮、切開,接著便分給我們吃。整個過程他毫不猶豫,表情沒有絲毫勉強。雖然他們物資有限,但是當他們給予人的時候,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心十分富足。

某天籃球課結束後,我們準備了兩瓶大罐的運動飲料給孩子們喝。怕小孩不太會倒飲料,所以由我一個個倒給他們,雖然小孩不擅長台灣人的排隊技能,爭先恐後地到我的面前搶,但每個比較年長的哥哥、姊姊都會說:「多裝給我一杯,因為我家還有個弟弟(或妹妹)。」另一罐飲料我拿給一個青少年,請他拿給旁觀的那群大人分享。我以為他們會自己倒自己的分量,再把飲料傳下去,但這個青少年主動為大家服務,把每個人的杯子都裝滿後,他再把最後剩下的一點喝掉。同工告訴我,這是穆斯林的「烏瑪」,意思是「大家都是一家人」。相較之下,比較富裕的我們充斥著尊重個體的冷漠,他們的缺乏反而讓他們更加凝聚。

難民營領袖ND和我們有較多的互動。ND總是帶著孩子般的笑容接待我們,幫我們把籃球架組起來,也替我們向難民們傳達事情。在服事的最後一天,我們在營區入口把物資交給他,託他發給大家,但他還是拉著我們回去挨家挨戶發物資,好像在做最後的道別巡禮。

整個服事過程中,我們聽到許多哀傷的故事。20歲的JV在阿富汗學拳擊,因宗教迫害失去雙親後逃到印尼。沒有家人的他,只能把小孩們當家人。有幾個孩子的JW在11年前來到印尼,由於不能工作,只能仰仗逃到歐洲的雙親匯錢給他們。跟我一樣歲數的ED在阿富汗就已經信主,但十年前傳福音給他的姊夫後,姊夫卻因宗教迫害而死,他跟姊姊便輾轉逃到印尼。前幾年遇到疫情,姊姊為了照顧小孩而回去阿富汗,現在只剩他隻身一人在印尼。

每次訪問完,我心裡都很沉重。回頭想想才發覺,明明每個人都有悲傷的過去,為什麼ND還能如此樂觀開朗地接待我們呢?我們探聽不到他的境遇,但願是上帝記念他為難民們擺上的辛勞,讓喜樂時常充滿他的心。

◢ 救贖的鴻圖

我們服事的難民營似乎被印尼政府遺忘了,直到我們離開那天,都沒有官員來撤離他們。本來我們每天都跟孩子們說「明天再見」,這次則變成了「下次再見」。難民們成為我們心中深刻的負擔,祈求他們在神的保守下安然居住。

上飛機前,我們還在討論要不要在難民學校開個線上課程,或是在當地教會旁舉行籃球營……。宣教工場上有好多、好多計畫可以進行,但最缺的不是計畫、也不是物資,而是預備好的工人。不僅是能力的預備,更是靈命的預備,可以順服神的帶領。

或許未來充滿著未知,但我們仍需要持續地預備自己。願神把我們塑造成一塊塊合用的拼圖,能夠嵌進神偉大的救贖鴻圖裡。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