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時,他們從懼怕變勇敢,打破文化、種族和限制,在整個地中海區宣揚上主奇妙作為,讓我們傳承上帝聖靈充滿的力量,在最困難的時刻、最惡劣的環境,沒有失志、沒有妥協,在遙遠的海外勇敢見證:「耶穌復活了,祂是我們生命的救主。」

聖靈降臨了!然後呢?

◎文圖:陳志忠(台中中會竹山教會牧師)

聖靈降臨帶來的改變

Photo credit: katij90/ CC BY-NC-SA

按教會曆,2017年復活節期的尾聲,就要在進入聖靈降臨後畫上句點。聖靈降臨帶來行動,而使徒行傳亦是一部關於宣教行動的傳記,記載彼得和保羅走出猶太人的勢力圈,在聖靈的帶領下,打破文化、種族和過去猶太傳統的限制,向整個地中海區域進行宣教事工,開創基督宗教的基礎。「跨越界限」的主題和衝突,不斷在使徒行傳上演。使徒思考宣揚福音的基礎和宣教的動力,並不單單顯示個人的努力,更是聖靈的工作和更新的力量。「聖靈」使這些猶太身分的使徒,越過種種「界限」,看到福音帶來的力量。

即便使徒們親身經驗聖靈的大能,保羅和使徒們在初代教會依然遇到諸多困境。除了猶太的傳統與猶太人勢力的阻擋,接續從羅馬政治上的反對力量,更使得許多使徒殉道。使徒一開始的宣教,在羅馬人眼中認為基督教只不過是猶太教分支,只要不造成社會不安,他們會採取包容態度。然而,基督信仰和猶太教不同是,基督教對宣教極具熱心,同時建立基督徒社團。而基督徒社團疏離羅馬對帝國的國度觀念。主後64年,首都羅馬城發生一場大火,前後燒了9天,全城2/3被焚毀。當時的尼祿皇帝為了轉移民眾不滿情緒,因而嫁禍給基督徒,引起大量著名的基督徒殉教。在初代教會在宣教史上,建立了一個充滿血淚的新的宗教國度。

宣教艱辛的歷史

前陣子台灣上映的電影《沉默》,是文學大師遠藤周作重要的著作,描述日本幕府時代基督宗教傳入日本後遭遇的困境,記錄宣教師面臨宣教與政治勢力的嚴苛挑戰與撼動人心的場景。日本幕府時代,曾一度因政治和經濟原因開放宣教地,因著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再次阻斷日本的宣教。故事背景為記載,當年德川幕府把天主教視為邪教,認為對國家發展不利,使得日本原本迅速擴張的天主教走上絕境的挑戰,再再考驗信徒與宣教者的信心。作品中描寫到,當「神父不棄教時,幕府就殺一個信徒。」這時,神父該選擇「神」,並且為殉教感到光榮?還是選擇「人」,拯救那些無辜信眾?似乎讓當時的宣教師面臨兩難。

台灣經荷據時代及18世紀的宣教,雖然當時是殖民主義,船堅砲利下的宣教,然而我們卻看到當時宣教師的熱誠。宣教師們除了面對文化的「界限」外,歷經台灣受清朝、日本和國民政府殖民政教的變化,宣教師常在漢民族中被當「外國鬼」或「漢奸」的對待,他們難辛的宣教足跡遍布台灣,建立了現在台灣教會的基礎。

在台灣宣教師中,許多人的事跡並不為人所知,如:牧師梅監務,艱辛開拓教會的過程,曾因病倒數次,不得不離開台灣休養。醫生蘭大衛曾在日記上寫:「這是一個悲傷的離別,梅牧師深愛台灣人,台灣人也熱愛梅牧師……,12年前我們初抵彰化時,台灣中部僅有4間教堂,經過梅牧師的努力耕耘,現在已有23座小教堂,梅牧師應該引以為榮。」梅監務如同大部份在台灣的宣教師飽受疾病的痛苦,他的夫人甚至在台灣患病而失去生命。

走出舒適圈的宣教

面對當時的宣教處境,由海外來台的宣教師不致於樂觀認為台灣是個天堂,反而在困境中用宣教的熱誠,奉獻生命並建立教會。梅監務基於他長期在台灣宣教的觀察,在《異教徒之心》(The Heathen Heart)及《國王的客人》(The King’s Guest)著作中提及,台灣當時的宣教處境像極了初代教會的處境,縱使面對環境困境,教會仍澎湃的發展。

相對於此,台灣長老教會所面對的宣教困境是什麼?也許很多人覺得我們做得很不錯,在海外有許多宣教師。相對過去宣教的挑戰與熱誠,現在的教會像是活在一個過度舒適的生活圈中。台灣基督徒人口雖然不多,政治和社會相對民主穩定,經濟狀況雖然大眾不甚滿意,但整體社會仍算富裕狀態。但在這過度安逸的生活圈中,我們似乎在教會中看不到大膽又細心的宣教行動,相對過去宣教的限制和困境,長老教會此時此刻擁有的是──太多的資源和優勢。

跨越邊界宣教,與柬埔寨弟兄姊妹交誼。
台中中會與展望會合作前往柬埔寨恰柏計畫區宣教。

目前台中中會踏出海外宣教的第一步,與世界展望會合作前往柬埔寨恰柏計畫區的事工,並嘗試評估與當地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對中會而言,是一個新的開始,因為面對的不再是華人,是與非長老教會體系的機構首次合作。當踏出去時,才發現教會對宣教的準備有多麼欠缺。當有人對海外宣教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更多在行動上認為「宣教很好,但不是我的事!」宣教士博許(David J.Bosch)著作《一路上奔走》提到,跨越邊界的宣教,指跨越文化、種族等邊界,而台灣教會需要跨越的第一步,並不是文化和種族,恐怕是「舒適的教會圈」的限制,才能走向宣教。今年為「傳道年」,在參與完年會後,我深深體悟,長老教會應該要思考,如何在聖靈臨在的作工下,走出內耗和極度舒適的「教會圈」,這才是我們面對宣教最大的挑戰!

新邦令金宣教──凡事以神的事為念

◎文圖:蔡主恩(長老教會牧師)

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2月22日,長老教會總會派我到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新邦令金長老會當兩個月的宣教師,由於馬來西亞半島(西馬)大多信奉伊斯蘭教且與台灣沒有邦交關係,故任何宣教師只能以「觀光名義」前往,不可表明自己的牧師身分,而且也不宜在公共場所宣教,若違背了可能會入監被關。

說到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在赤道以北(約北緯4~8度間)終年炎熱,該國的特色是物產豐富、水果便宜、五穀、肉類亦然。其面積是台灣的20倍大,重要城市由北向南,有:檳城、吉隆坡、麻六甲、新山等,而「新邦令金」位於吉隆坡與新山間,是個交通四通八達的都市。

就馬來西亞基督教的宣教近況,北部屬衛理公會的勢力,南部則是長老會的勢力,這還不包括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在內。昔日馬幣和台幣的幣值是1:10,目前約1:6.7,足足縮水1/3。近年來,馬國經濟仰仗中國投資,加上官員貪污盛行,導致經濟每況愈下,所幸社會治安還算良好,物美價廉,安貧樂道,方能安居樂業。

與馬來西亞聖經學院院長合影。

回憶在新邦令金長老會牧會的日子,信徒們追求信仰火熱且非常善待牧者。教會的兒童品格營,總會吸引附近小學生參加,也有許多教會同工組團來觀摹,讓教會成為該地區的標地,其原因是各班的老師用心教導,還有靈魂人物──長老陳玉珠的幫忙,功不可沒。

探訪行動不便的姊妹。

說到每週五晚上7點至9點的兒童品格營,教會總是爆滿,陳玉珠運用過去開設補習班經驗,帶領很多慕道友小孩來教會參加聚會,在品格及生命教育上努力扎根;此外,教會週間關懷探訪工作,牧師提供帶領手冊,在執事張彩葉帶領下,探訪會友、慕道友、住院會友或較少來教會的人,而且,每次探訪的成果總是豐收。

靈命餵養方面,教會以《標竿人生》為每週二的晨更靈糧,每週六牧師也會帶領會友查考《使徒行傳》,每週三晚的兄弟團契更以《加爾文基督教要義摘要及讀後感舉隅》來研討,盼弟兄們對加爾文神學有更初步的認識。

我深信,教會國內外的宣教事工,若以「上面的事為念」,則樣樣亨通、順利;若以「地上的事為念」,則到處都是人為問題、處處碰壁。我常以「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勉勵自己,海外宣教事工是甘甜的,因有上帝同在使然,若有怨言或情緒不穩,那全是肉體軟弱所導致,與宣教無關。無論處順境、逆境,或有餘、或不足,讓我們榮神益人,一起為宣教事工及宣教師代禱。

臉書:新邦令金長老會

 

砂拉越宣教──焚而不燬,灰燼再度燃起

◎文圖:乎南、笛伴(中布中會普世宣教幹事)

中布中會除認捐在地數間小教堂,也設立宣教中心。

SIAC與PCT的半世情

今年4月21~28日,馬來西亞衛理公會砂拉越伊班族年議會(SIAC)一行人(含牧師與會友)共38位,專程來台訪問中布中會,並觀摩部落教會的信仰和生活。SIAC的會長Steward Damat說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和砂拉越衛理公會伊班教會的關係,是從1968年宣教士孫理蓮藉著芥菜種會的海外奉獻,並在PCT焚棘海外宣道會的支持下,差派8位原住民宣教師(7位阿美族及1位布農族)開始,至今已有50年歷史了。

Steward Damat宣稱,從過去PCT在砂拉越的福音播種,到近年來與中布中會砂拉越宣教異象與事工的結合,再再印證上帝國福音的廣傳,應驗馬太福音28章18~20節──要使萬民做我的門徒的大使命。他也表示,這次許多來台參訪的砂拉越伊班年議會牧者和會友,就是當年受PCT宣教的福音種子,如今已結成果子為主傳揚。

這些牧者,除了在中布中會豐丘、新鄉、久美及望鄉教會主日分享外,也感謝的說:「從過去到現在,PCT的宣教士和會友們不間斷的來砂拉越短宣,長期關心我們的教會。我們無以回報你們的努力,但求上帝加倍賜福你們的付出。」他們引用哥林多前書8章6節:「我們只有一位神,就是父萬物都本於祂,我們也歸於祂,並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是藉著祂有的,我們也是藉著祂有的。」將一切豐富的恩典全歸給榮耀的主。

砂拉越伊班教會宣教的困難和努力

砂拉越地區的伊班族人口約80萬以上,占整個砂拉越地區的1/4。目前為止,馬來西亞衛理公會衛理公會伊班教會會友雖有4萬5000多人,但牧者僅有53位;由於會友大都靠傳統務農維生,收入有限,因此奉獻也較少。為有效推動教會福音宣教事工,在經費短缺的狀況下,只能在牧者的謝禮上共體時艱,但也持續鼓勵年輕人投入宣教的行列,卻總是無功而返。

以53位牧者的人力,要應付700座居住傳統長屋的伊班族人(一座長屋等於一個部落,約有30至100戶),著實不是件容易的事。Steward Damat深知教會未來的發展,必須有賴年輕一代信徒們的努力,他期待教會會友們能接受更高的教育,在社會上有好的工作和收入,並在信仰和生活的兼顧下,願意以實際的行動,奉獻回應上帝的愛,進而讓教會邁向──自治、自養及自傳的行列。

伊班教會近年來在青少年、婦女等事工上努力耕耘。

現在伊班教會除了對信徒積極舉辦靈命成長課程外,同時間,伊班年議會也積極辦理聖經研讀、專題和禱告等課程,期望教會牧者和領袖更認識上帝話語和禱告的力量。此外,教會更看重當地兒童、青少年、婦女及成年人宣教事工的需要,並多方面透過教育來栽培。當信徒的信仰與生活普遍的提升後,期待伊班教會也能向外見證他們和上帝的美好關係。因經上說:「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得更豐盛。」(約翰福音10章10節)

砂拉越伊斯蘭化的挑戰

目前砂拉越伊班教會面臨很大挑戰,就是馬來西亞政府想讓伊班族人成為穆斯林,他們用幾億的馬幣滲透鄉下的學校和部落長屋,用金錢誘使伊班人改信伊斯蘭教。

砂拉越土地面積廣大,加上伊班族傳道人少、教會經費欠缺的困境下,伊班教會無力與馬來政府重金攻勢相抗衡。砂拉越原民基督徒人口占全砂地區基督徒40%。盼大家常為馬國的宗教自由禱告,願上帝保守砂拉越原民基督徒,不因金錢誘惑而改變信仰。同時也願聖靈的帶領,讓族人有力量自力更生,並向未信主的族人傳福音,按著耶穌應許:「我父把羊賜給我,祂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約翰福音10章29節)

1968年PCT開始砂拉越的宣教,雖然中間因馬來西亞政府限制而一度中止,但上帝的大使命是讓人人得救,因此,上帝透過中布中會已故的牧師全所哲,在台灣解嚴後又重回砂拉越,同時全所哲也呼籲中布中會跟進關心砂拉越伊班族的教會。

中布中會這20多年來,對砂拉越伊班教會的關懷,除了認捐若干在地的小教堂外,也在砂拉越中部的伊班宣教區設立宣教中心。這中心也適時的為今年7月PCT將差派兩位宣教師到砂拉越宣教而預備。

PCT與砂拉越的宣教史(編輯室整理)

1967年 孫理蓮邀請長老教會牧長組成「焚棘海外宣道會」(Burning Bush Mission)
1968年(芥菜種會與馬來西亞政府簽訂10年的宣教合約) 孫理蓮向長老教會總會借聘8位原住民牧師:林金元、高清玄、陳榮福、吳明義、張天成、李學聖、曾傳火、全所哲。其中全所哲(Biaz.Takihunang)是布農族中首位差派到馬來西亞的海外宣教師,前往馬來西亞砂拉越向伊班人傳教。
1978年 10年的宣教合約期滿,宣教師陸續返台。

(全所哲在砂拉越宣教10年期間,先後被派往中部Kanowit河上游的Meruan及Julau宣教區,第2次調到北方的Bitulu宣教區,而第3次短暫的派往南方的Kapit宣教區,然後回到初次在砂拉越傳教的地方,直到回台灣。)

1983年8 月 全所哲回國後受聘為豐丘教會牧師,並得到教會全力支持,也在中布中會內帶領全中會每月1次禁食禱告會,禱告會的奉獻則成為中布中會的海外宣教基金。
1987年 全所哲因思念砂拉越伊班族,當台灣解嚴後,毅然重回砂拉越,以短宣的方式繼續關懷伊班教會。他也不斷呼籲台灣各地的教會,參與及協助砂拉越原住民宣教事工,直到1998年病倒。
1997年 全所哲的次子乎南.笛伴從教育界退下後,毅然投入父親的宣教工作,再次返回砂拉越持續參與短宣與獻堂事工。
2002年 乎南.笛伴奉獻他數萬元遺產,在砂拉越買下一塊土地,與牧師林金元經討論後,決定要蓋「宣教信徒訓練中心」,全所哲的女兒全慈信也奉獻出丈夫車禍後上百萬元保險金,幫助訓練中心建成。
2006年 砂拉越中部伊班宣教區「宣教信徒訓練中心」落成;8月28日中布中會委員及松年團契赴砂拉越參與教育中心落成典禮。
2017年3月21日(長老教會第61屆第6次總委會) 長老教會與馬來西亞衛理公會彼此訂立宣教合作協約,在砂拉越事工上的合作,未來每年會舉行1至2次、為期10至15天的短宣,並派遣傳道師乎南.笛伴、長老全文河駐砂拉越宣教中心。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