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惠(台灣神學院靈性諮商/靈性照顧在職專班專任副教授)
隨著歲月的累積,高齡長者的智慧越發成熟:眼光更寬廣、思考角度更周全、情緒同理更豐富、處事更圓融有彈性。然而,高齡長者的身體健康卻逐漸走下坡,很多與速度和體力相關的功能漸漸喪失。
高齡的生命,其實是不斷經歷失落的過程。許多長者歷經失落後身心受創,導致晚年生活陷入困境。因此,了解高齡長者的發展與處境,對於陪伴照護至關重要。
然而,陪伴照護的過程中,潛藏著許多挑戰。許多陪伴照護者,會因為自身的經歷或不完全的認知,特別是那些引發焦慮與恐懼的經歷,而對高齡長者產生不自覺的投射,以致於無法貼近老人的需要。
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的諮商講師保羅‧泰瑞(Paul Terry)在他所著的《高齡者的諮商與心理治療》中,便以一個諮商師的案例來說明這種「反移情」現象:這位諮商師在記錄自己與高齡長者的互動過程時,發現自己不自覺地將個案想像成一個「無助的長者」,需要給予很多的幫助與提醒。幸好,在接受督導時,他即時檢視了自身的無意識反移情作用,洞察到自己恐懼成為一個依賴他人的人。
正因為察覺到自身對「依賴」的恐懼,諮商師才明白自己將這份恐懼投射到高齡長者身上,並藉由照顧長者來展現自己獨立自主的能力。
諮商師這樣的無意識作為,卻可能抑制高齡長者個案的自主性,甚至強化其既有的依賴模式,阻礙其成長和改善人際關係。更甚者,若長者曾因過度依賴而受傷,這樣的互動可能再次引發他們的焦慮,造成二度傷害。因此,幫助高齡長者的陪伴照顧者必須對自身保持一定程度的覺察,才能真正維護長者的心靈成長與健康。
詩篇73篇26節:「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神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人的肉身終會衰敗,但心靈卻能在信仰中不斷成長。正如哥林多後書4章16節所言:「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高齡長者的生命歷程,更需要我們用心去理解和同理。(待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