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會公報社自2018年開始每年舉辦手抄活動,由社方挑出符合該年度情境的文本,例如〈主禱文〉、甘為霖編撰的《聖詩歌》,或信仰前輩寫的篇章,例如聖法蘭西斯禱文〈使我作祢和平之子〉、馬偕的〈最後的住家〉,邀請眾人抄寫後參加競賽,每次均得到熱烈回響。
今年適逢公報社創設140週年,便邀請眾人抄寫象徵公報社起源的重要文件——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創刊號頭版的發刊詞。公報社祭出大獎「府城二日遊套裝行程」及多項文創好禮,參與情況果然更勝以往,有地方教會組團參加,也有信徒以個人名義共襄盛舉。作品更是百花齊放、各擅勝場,有整齊劃一的正楷、飄逸奔放的書寫體,也有以創意排版設計拼出的圖像作品,共計有931件作品。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品背後精采的故事。
嘉義輔仁中學│80人
重新擁抱台語文,教台語真趣味
採訪◎洪敬慧 相片提供◎陳宗儀
「這个手抄活動誠有意義。當我鼓勵學生參與這个活動的時,我才是受益上濟的人。」於嘉義私立天主教輔仁中學任教的陳宗儀激動地說,並感謝台灣公報社舉辦手抄《台灣府城教會報》發刊詞活動。
陳宗儀現於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修習台語教師在職進修第二專長學分班,2023年通過台語中高級檢定,今年是他在學校教台語的第二年。陳宗儀感觸良多地說,現在的學生接觸台語的環境越來越少,在他的一節台語課裡聽到的台語,可能都超過學生在校外一年接觸台語的總和。對他來說,學生即使沒有完全聽懂台語,也會慢慢適應,「主要是讓學生沉浸在台語課程,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聽說讀寫樣樣教
陳宗儀說,除了會聽、會說,他更希望學生能閱讀並書寫台文。所以當他看到成大台文系教授蔣為文在臉書分享公報社的手抄活動訊息,便決定將此活動融入他在學校的台語課。他刻不容緩地修改課程設計,納入手抄台文的環節,興奮地實現教學理念。
接著,陳宗儀在各班花一節課時間,拿《台灣府城教會報》發刊詞上課。他先在數位電視上播放馬雅各等宣教師的影片,講述宣教師推廣白話字的歷史,並朗讀《台灣府城教會報》發刊詞給學生聽,再發給每人一份《台灣府城教會報》頭版範本,讓學生抄寫。
陳宗儀鼓勵學生發揮創意,並指定此抄寫工作為一次計分的作業,也邀請學生參加比賽。他表示,大部分學生選擇抄寫台羅版本,有一個學生特別認真,挑戰抄寫白話字。另有一班廣告設計科的學生抄寫的是華語版,但運用廣告設計專業畫上插圖並設計字型。
根據陳宗儀的觀察,學生對於這堂白話字歷史課的反應都頗為正面,大概是宣教師相關影音素材豐富,抄寫活動也有趣,他笑笑地說:「學生平常對課本內容都沒這麼感興趣。」
陳宗儀極力邀請任課的四個班級參賽,最終竟有80名學生報名,在眾多參賽團體中交件量數一數二,廣告設計科學生吳籽彤的作品更獲評為特優,令他喜出望外,「比我自己得獎還開心!」他說,得獎的學生個性很內向,但繪畫技巧極佳,字也寫得端正,得知獲獎後雖然看起來很淡定,不過他相信學生一定大受激勵。看到許多學生的作品被編號展示,他頻頻說:「實在十分感動。」
講起課程設計便充滿熱情的陳宗儀說,他過往在學校的廣告設計科任教,除了教授專業科目,還教生活科技等課程。這些課與台語課有什麼差別?陳宗儀說,教台語很好玩,而且比較不會生氣!他認為學習語言不該讓學習者反感,所以總會想辦法讓課程充滿趣味,「將手抄活動融入教學便是很有趣的嘗試。」
陳宗儀不只重視課堂上的教學,他還鼓勵學生課後看到他時,用台語跟他打招呼,他會幫學生加分,「果真就有學生嘗試用台語跟我談話。」他很珍惜學生願意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和他溝通,他也覺得和學生以台語交談,讓彼此的關係更靠近。
從家庭教育開始
但其實,陳宗儀並非一直這麼積極推廣台語。疫情爆發期間,某天他的女兒停課,因為他與太太都要上班,所以請孩子的阿嬤到家裡照顧女兒。陳宗儀下班回家後,便問女兒和阿嬤相處得如何?不料女兒回答,阿嬤一直重複「妳講啥,我聽攏無」。
阿嬤只會講台語,孫子只會講華語,於是祖孫倆進行了一整天的「無效溝通」。這件事讓陳宗儀驚覺,講台語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事,若家裡不教,在學校也沒學到,台語就要失傳了。於是,他決定考台語教師認證,並自那時起開始積極預備考試。
有趣的是,當陳宗儀在教會小組分享近況時,幾個也在當老師的小組員聽到後都心動了,便說好大家一起準備考試。如今,小組員已經各自在嘉義不同學校推動台語教育。
因為考台語教師認證,陳宗儀反思自己平時生活中其實不太講台語。他發覺自己雖然在講台語的家庭長大,但隨著離家讀書、工作,便逐漸不說台語了。他下定決心,不只要投身台語教育,也要在生活中將失落的台語「抾轉來」。
起初陳宗儀在家裡實施台語運動時,女兒還會反抗,但時間久了,女兒也逐漸聽得懂一些台語。陳宗儀還會用漢字加白話字的方式寫孩子的聯絡簿,和老師溝通。他盡可能讓台語出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現在連家裡養的鸚鵡都會說台語!
「為什麼不敢講?我以後還要教台語呢!」他說,如果連老師講台語都會感到「歹勢」,學生怎麼可能學得好。現在他講起台語來落落大方又充滿自信,見人說台語、臉書發文用台文、去銀行辦事說台語,更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學台語,「因為不管要當醫生還是律師,各行各業都需要講台語。」
陳宗儀表示,現在於台文系進修,教授認真備課、上課,讓他收穫滿滿,「難得回到校園當學生,感到格外幸福。」能夠回頭當學生,讓他深感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也發現台語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很多話有許多深刻的意義,是他過往不曾知曉的。他樂於學習、更樂於傳授,將持續在台文世界前進,發揮影響力。
白石工作室│20人
福音的使者,以藝術字走入人心
採訪◎洪敬慧
相片提供◎陳宜鈴
白石工作室負責人陳宜鈴曾在大同國小教美術超過30年,特別的是,她不只是教一般人印象中的美術,也將藝術字帶進課堂。她在一年前成立白石工作室,許多學生原先字跡潦草,依陳宜鈴的方法練字後,字跡竟然變得好看而工整,因而建立自信,「他們寫得比我漂亮呢!」她說。
陳宜鈴是在大學時期接觸到POP廣告字,當時街上的泡沫紅茶店,常見以麥克筆寫POP字吸引顧客上門。後來陳宜鈴便運用美術系本科學到的美學,加上自己的創意,創造出用原子筆、鉛筆也能寫的藝術字。
對陳宜鈴來說,藝術字有別於書法字,「寫藝術字就像在畫畫,讓人感到快樂、舒壓。」同樣呈現美學與個人風格,藝術字的形式更不拘一格。
各地學生共襄盛舉
現已退休的陳宜鈴,近期出了一本關於藝術字的書《用藝術字妝點生活》,裡頭便介紹正體字、可愛字,以及她自創的活潑字。
陳宜鈴表示,寫藝術字不單練習字體,寫的內容也要有意義。她在書中提供許多以藝術字寫下的範例,內容多是經文、信仰前輩的名言佳句,以及適合字體表現的古詩。她特意找了一家非基督教出版社出書,便是渴望能藉出版品走進世界傳福音。
因為出書,陳宜鈴的藝術字發揮了更大的影響力。她現在常受邀至全台各地教課、分享,甚至到外島馬祖。開設白石工作室期間,她前後教過約150名學生,很多人後來也從事美術教育。她到不同縣市教學時,都會和學生成立群組,後續仍保持聯絡。
這次台灣教會公報社《台灣府城教會報》發刊詞手抄活動的消息,便是經由陳宜鈴一位長期關注公報社消息的學生轉告。陳宜鈴覺得這活動很有意義,便將消息傳至各個群組裡,甚至一對一邀請,強調這是台灣第一份報紙的第一頁,值得共襄盛舉。她說,很多學生未信主,的確會顧慮是基督教活動而不參加,不過大多數還是感興趣,有學生還打趣地規定她不能參加,否則不公平。
就這樣,陳宜鈴學生的參賽作品自四面八方而來,先集中到白石工作室,再以工作室名義參賽。陳宜鈴說,有學生很認真,只要寫一個錯字就扔掉重寫,寫了兩、三張後,才從中選一張最完美的作品投稿。所以當他們在評選結果出爐後參觀展出時,發現得獎作品也有寫錯字,還畫了插畫,不由得感到又氣又好笑,「明年一定要再戰!」她發下豪語。
其實,白石工作室這個名字,與陳宜鈴受洗的經歷有關。過往她篤信佛教,甚至一度想出家,最後因為放不下三個孩子而作罷。但她開始感到矛盾及困惑,認為如果對她的問題無解,這個宗教一定有問題。37歲時,她至加拿大溫哥華白石鎮探望姊姊,某天和駝背的侄子去教會,她在一旁觀看眾人禱告,竟目睹侄子的駝背奇蹟似復原,於是決定受洗。
進入看守所傳遞福音
陳宜鈴信主後,決定一生要為主使用,於是成立工作室時以「白石」為名,記念自己在白石鎮受洗。一次她讀到啟示錄2章17節時,赫然發現聖經曾提及得救之人的新名要寫在「白石」上,令她很感動。
陳宜鈴開始熱切地與人分享恩典,她在朴子國小帶領十位老師信主,退休後更是到處授課,接觸到多元的族群。即使她沒有直接傳福音,仍有學生對她的信仰感到好奇,於是主動找她討論,甚至自行去教會。也有學生抄寫她提供的範本時,感嘆書寫時可以感受到特別的氛圍。陳宜鈴感謝上帝說:「祂親自用話語餵養我們。」
傳福音的熱情也促使陳宜鈴進到看守所。她在國小當老師時,就常聽說有學生長大後坐牢。她一年約教500個學生,十分之一的孩子家庭功能不彰,不少人上了國中後輟學、加入幫派,進監獄的比例十分可觀。
信主後,陳宜鈴走進看守所教受刑人製作花燈,才知道許多人因為吸毒而反覆進出。她聯絡附近教會一同跟進,也傳福音給受刑人的家人,前後至少有五人信主。
不過,陳宜鈴最想教的還是藝術字,好不容易看守所安排寫字課,第一堂課來到課室的卻是一群手會抖、老花眼又不識字的長者。他們根本不知道要上什麼課,只知道可以不用做工又能吹冷氣。然而,在教學過程中,陳宜鈴親眼見到這群學生從一開始的興趣缺缺,慢慢變得渴望學習,眼神閃著求知的亮光。
憑藉過往在學校累積的經驗,陳宜鈴自有一套治理「問題學生」的方法。她笑說,進看守所教學對她來說是如魚得水,學生也都對她很好,甚至在發生暴動時,他們會自動圍上來保護她。然而,當在看守所上完課,隔天到其他較有文化素養的場所分享時,陳宜鈴有時會因為學生的處境落差而感到深受衝擊。她只能自勉:「不論去到何處,我都是福音的使者,被上帝使用。」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