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按
在生成式AI出現後,人工智慧技術迎來新的時代;從如何回應到怎麼運用,教會陸續產出許多文章和研討會進行反思,本期特別企畫主要從「性別」的角度切入。
◎王道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1 AI時代的性別挑戰
近年來AI技術的迅速發展,已經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因其應用遍及金融、醫療、教育及娛樂等各個領域,不但顯著提升工作效率,並開拓許多新的產業。特別2020年後生成式AI的橫空出世,讓機器可以更好地用文字來模擬人類生成圖片的結果,並用流利的文字作為資料整理或產生與人類相似的對話能力。這些工程技術上的發展引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也促使台灣教會界對AI技術有更多神學反思,並且帶來如何應用於牧養的介紹或分析。
AI之所有這樣擬真的能力,主要是其訓練資料中已包含大量人類的文字或圖片資訊;只是這些資料往往就包含許多在性別、種族或各方面的偏見。例如亞馬遜的AI招聘系統曾經偏向男性,將男性履歷排名更高,原因是過去的招聘資料中明顯有更多的男性員工。同樣地,如果根據個人資料來判斷再犯機率時,非裔人士往往會比白人被AI判斷成有更高的機率。
因此,當這些AI應用於決定職業招聘、教育機會、犯罪偵防、醫療資源或司法判決等重要領域,其無法避免的偏見可能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讓一些資源弱勢的族群更難得到公平的對待(因為其訓練資料往往也少)。這些問題已引起學術界與社會上對AI應用的質疑。從基督信仰的角度,當然需要藉由重新思考在AI技術進步中應秉持的信仰原則與可能作法。務實地說,如果基督教會界開發一個屬於自己的AI對話機器人,可以回答許多信仰問題,那麼我們希望它能展現怎樣的性別觀點呢?
2 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從「現象」滑坡到「規範」?
其實性別相關的刻板印象早就充斥我們的平日生活,例如男性更適合科技或工程領域,而女性則適合教育或服務業;男性喜歡專注於事業打拚,而女性更喜歡照顧家庭;男生長大一定是喜歡女生,不可能愛上男生等。
筆者認為,這些刻板印象早就鑲嵌在我們的文化與生活中,甚至已是複雜生活中作出安全決定的參考依據,只能逐步隨文化而調整,沒必要視之為洪水猛獸。舉例來說,某位男性夜晚走在四下無人的路上,看到前方有個夜歸女性(根據其頭髮與穿著的刻板印象),選擇拉開距離或乾脆繞路,免得讓她以為被跟蹤而害怕(也是刻板印象)。這種判斷雖然粗略,也可能有錯,但在雙方沒有信任關係時,以社會多數同意的刻板印象行事,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誤解。
但真正會帶來問題的是,我們是否明知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卻允許它被刻意放大或加強?以至於將原來只是「統計上的現象」,變成「價值上的規範」?這樣就會成為一種先入為主的挾制,壓縮當事人自由表意的空間,也間接限縮其他的性別運作模式在社會上可能帶來的多元價值。例如,丈夫認為自己只需專注於事業,就可以不管家務分工或照料孩子;兒子向父母表達同性性傾向後,父母還堅持認為他結婚後就會改變等。這種粗暴否定他人的主觀意願,執意堅持自己錯誤的刻板印象,就形成了「偏見」。
更嚴重的是,當以上的個人偏見進到社會制度,而對特定的性別、種族或弱勢族群產生「制度性的排斥」,減少其所應得的福祉,就成為一種歧視。例如以前沒有育嬰假或生理假的時候,職業婦女即使有同樣的學歷與能力,還是需要用自己的休假來換取工作機會,無法得到與其男性同事相同的待遇。這類歧視很多時候只是在保護既得利益者,把反對這種制度的人當作社會秩序的破壞者。
21世紀AI技術的出現,其驚人的準確性往往建立在AI所學習到的刻板印象上,也讓我們對性別平等的期待出現更嚴重的挑戰。
3 上帝的形像與創造秩序的反思
聖經教導我們,不論男女都是照著上帝的形像與樣式而造的(創世記1章26~27節),也一樣不分男女、種族都可以被基督耶穌所拯救(加拉太書3章28節)。這代表所有人都具有平等的尊嚴和價值,甚至復活後也不再有婚姻關係(馬太福音22章30節)。可見從起初的創造到終末的救贖,基督信仰是毫無保留地強調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但聖經也讓我們知道,在亞當墮落以後與基督再來之前,我們因為人性的軟弱與罪性的影響,很難在現世實踐完全的性別或種族平等。事實上,不可否認的,連教會內部對於如何實踐男女兩性在上帝前的平等,都至少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互補論」認為男女雖然平等,但其生理與心理的差異足以有合理的分工,特別是在家庭與教會中;而「平等論」則強調男女兩性既然共同都以上帝的形象而造,就不該有預設的差異,應以個別的情況作考量。
兩者在實踐上最大的爭議,莫過於教會中的女性是否可以作牧養或講道等領導工作。雖然筆者相信兩者都有一定的聖經經文支持,但隨著婦女在社會上的教育程度與經濟地位提高,互補論在實踐上顯然也越來越困難,很難不與社會脫節。
此外,如何面對當今社會中越來越有空間表達自己的性少數族群,更是教會在傳統兩性之外的嚴峻挑戰。即使2019年台灣通過的《司法院釋字第748號施行法》,成為亞洲首個正式承認同性伴侶法律地位的國家(此法在內容上屬於伴侶法而非婚姻法,但民間皆簡稱為同婚法案),其所引發教會內外對基督信仰與同志議題的關係還方興未艾。然而,已有越來越多同志基督徒的屬靈經驗被報導與介紹,甚至轉化出教會界對「公共神學」的關注。
4 凝聚最大共識來面對AI時代的挑戰
經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即便AI時代可能會透過強化性別刻板印象,而讓性別平等的願景更為嚴峻,但基督教會內部對於人人在上帝面前皆為平等的信仰理念,卻因為不同的解經傳統而對性別平權的推動有相當大的差異,並非毫無條件地支持或反對。
即使如此,筆者認為還是有一部分可以尋求最大的共識交集,藉此促進教會對AI和性別間的衝突,可以有更為積極正向的參與。
1.AI系統應降低性別刻板印象:不管對傳統兩性平權或多元性別的態度如何,筆者相信沒有牧者或基督徒希望看到弱勢性別(例如性少數)在AI應用於信仰領域時受到更大的傷害。因此在政策制度層面,教會應該提醒當權者或技術開發者,要拒絕AI資料或演算法設計上的系統性歧視。舉例來說,筆者所開發的「AI輔助親權裁判預測系統」,就是在AI訓練階段抹去性別資訊,單純使用「聲請方」與「相對方」的原始裁判書文字來訓練;並交換雙方的理據內容來提升AI的準確度,可以有效避免AI因過往多數聲請方為母親,且得到獨任親權的比例較多,而造成隱性的偏見或歧視。
2.提供更多AI性別角色的選擇:為了讓AI對話機器人更能發揮服務的效能,開發者有時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讓AI有某種特定的性別角色(例如語音)。不可否認的,這往往是先以社會上大多數人習慣的性別刻板印象作為開始,本來無可厚非;但教會或許可以提醒開發者,這樣的性別角色設定不該僅有單一選項,而應提供更多的選擇,避免性別刻板印象的強化。
舉例來說,筆者為清華大學普通物理課程開發的AI虛擬助教「小TAI」,是以大三學姊的方式來設計。面對8成為男同學的理工科系,絕大部分的助教也都是男性學長的事實,開發團隊先以學姊角色設計AI虛擬女性\助教,本應是合理的性別角色補充。但在基礎功能穩定下來後,就應繼續加入其他更多元的性別角色讓學生可以選擇。也就是說,AI應用的性別平等不是靜態僵化的規則,而需要因應現實處境的需求,容許不同的彈性做法,逐漸往更理想的目標調整。
3.鼓勵更多性別投入開發與使用:一般刻板印象是科技產品的開發者與重度使用者多為生理男性,也因此容易忽略女性或其他性少數的需求。但AI系統的開發還涉及資料來源、資料篩選、應用領域、使用者回饋等重要面向,才能讓AI技術有落地善用的可能。因此女性在參與相關的資料蒐集或使用者回饋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積極投入。
教會界亦可鼓勵會友對此有更多嘗試,並將相關經驗當作信仰反省,推動不同性別(包括性少數)對這類AI工具的使用有好的意見交流,成為社會上性別與AI議題的參考。以本人的經驗為例,可以發現即使是同樣是資工領域,女同學比起男同學對於如何應用AI於人文社會領域多半更為在意。這也應該是教會界在思考AI的落地應用時更需重視的方向。
5 結語:邁向性別平等的AI時代
雖然教會往往不被認為是善用科技能力的群體,內部對性別議題也有不小的爭議。但面對近年來快速變化的社會,我們或許需要一些跳脫同溫層的思考方式,學習如何透過AI技術來協助面對過往無法處理好的性別議題。例如嘗試與AI對話,學習了解不同性別的需求作為參考。而教會內部對於性別平權的不同解經方式與實踐差異,筆者認為可以先暫時求同存異,一方面藉由AI工具共同應用的過程,尋求彼此了解與妥協,另一方面卻可以共同參與這個過程,要求AI可以有更好的性別平等。
至少在目前AI還在剛開始發展的階段,我們或許還來得及做好預防,減少未來性別平等進一步的惡化,讓基督信仰中所特別重視的愛與公義,可以在AI時代成為推動負責任的AI (Responsible AI)的力量。這些價值觀的實踐也可以更提醒當代社會,我們人類仍然可以善用上帝所賜的智慧來控管AI技術,使其成為促進性別公義、人類福祉與榮耀上帝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