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水種電 有效利用地方資源

環境主日20週年 屏東中會辦研習活動 治水育土、綠能發電轉型地方產業

屏東中會教社部舉辦「認識綠能研習」,帶會友實際參訪了解當地政策。(攝影/林婉婷)

【義工記者林婉婷屏東報導】今年為長老教會訂定「環境主日」20週年,為帶領更多教會關注環境議題,屏東中會教社部於5月27日主辦「認識綠能研習」,邀請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理事長陳錦超擔任講師,除了室內課程,也帶領近80位學員前往林邊光采智慧能源示範園區(光采濕地)實際參訪。

八八水災後,屏東縣政府開始推行「養水種電」,結合治水育土與綠能發電,從上游到下游一系列建設:山上禁伐儲水、山腳大潮州人工湖補充地下水、易淹水區設立滯洪池、養殖區海水供應站則減少抽地下水。治水建設是為減緩地層下陷問題,林邊地區1980年代興盛種植蓮霧,1990年代當地開始養殖蝦、鯛魚、石斑等水產,而1972到2012年,短短40年間,林邊地區的地層就下陷達3公尺。

陳錦超表示,「養水種電」可幫助產業轉型、國土復育、水源過濾回海以減少污染、善用資源自然養殖,更重要的是協助發展智慧微電網。風災後易停電,而「養水種電」讓地方有自行產電的機制,就算中央無法供電,也能有綠能儲電可使用,這就是智慧微電網的必要。另外創立小規模的發電網絡,不但能整合地方資源並有效管理,也能減少電能長途運送的消耗。

陳錦超提到,在美國水庫為防蒸發,是以浮球在水面上做遮蓋,而台灣的浮動式太陽能板則能運用在桃園埤塘。這項光電埤塘計畫,將能產生相當核電廠一個機組的發電量。

觀念課程結束後,活動前往實際參訪光采智慧能源示範園區。光采濕地擁有台灣第一個在社區運行的智慧微電網,建置太陽能光電模組、風力發電機、儲能系統,與智慧電表收集電量指標資訊、氫儲能系統及智慧能源調控管理系統。太陽能光電系統建設與園區內公共藝術、高腳示範屋、生態養殖結合,整體園區宛如天然美術館。

陳錦超認為災害後沒有思考與行動,就無法看見上帝帶來的轉機與福分。他建議環境關懷可從社區開始,各教會能以野外禮拜的形式帶領教會走入社區。也呼籲課程後要實踐,不能只有口號。今年屏東中會持續計畫愛護環境事工,去年高屏溪淨溪活動迴響熱烈,未來規劃九如鄉地區淨溪。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