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寂
拜讀3796期窗口無遮欄〈教師荒──是國家不讓我當老師〉一文,筆者身為教育圈一員,對於今年的缺師窘境,有些淺見供教育先進與讀者參考。
據媒體和網路社群討論,今年教師荒,缺師問題不僅偏鄉嚴重,就連都會區也出現學校多次招募卻無人應徵的狀況。更令人訝異的是,即使到了第三次教師甄選(簡稱「三招」),放寬到「大學以上畢業、無教師證」的資格,接近全面開放的程度,部分市區學校依舊招不到老師,只能倚賴退休教師兼課,甚至得祭出「市中心、生活機能佳」等條件來吸引應徵者。
由前段狀況可見,教師荒的問題並非只出在國家把關太嚴,將想轉換跑道的人拒於門外,而是就算門檻降低,依舊乏人問津。其根本原因,恐怕是教育職場環境的低迷,以及不成比例的教師待遇與工作量,嚇退了許多潛在的教育工作者,包含無教師證、未受過職前訓練的社會人士,以及已領有教師證卻不願再投身教職的「流浪教師」。
不可否認,有些學校招募教師時,會擔心報考者是否能勝任。畢竟教師的職責不只是在教室上課,還有班級經營、親師溝通、教師專業社群等。若學校招來一位缺乏溝通能力、教學能力或專業背景知識不足的老師,平時行政負擔已經相當繁重了,怎還有時間精力去處理老師因能力不足而衍生的困擾呢?這也正是為什麼職前訓練如此重要,就像醫師、航空機師等職業,不只要修習學分課程,還要實際到職場實習。此外,近年也有不少初任教師選擇離職,不論這些老師的是否勝任工作,過去大家俗稱「鐵飯碗」的教育工作為何會讓人寧願「摔碗」也不願堅持下去呢?或許看清這樣的高壓環境也是選擇離開的其中一個因素吧!
增加教師培育的名額,似與現在各大學師培中心學生人數逐年降低背道而馳,但不失為解決缺師問題的一帖藥方。教育是立國之本、百年大計,即使讓更多人願意投入教職,還是要有甄選、檢定、實習試教等機制。更重要的,不友善的教育環境才是現在難以吸引新血加入的主因,這絕對不是只有親師生任一方的責任,無論是執政者、教育工作者或教育團體,也應共同面對現實困境並釋出善意解決問題,才是數以萬計的學生之福!(作者為高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