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純芳
最近與教會的姊妹弟兄閒話家常時,發現有些原住民朋友的就醫經驗並不理想。儘管住在都市,就醫理應便利,卻仍遭遇困難。
經過了解後,年長族人不願就醫的原因,包括無法聽懂醫師的解說與用語、不熟悉醫院環境,甚至有些人認為「不檢查就不會發現疾病」而排斥就醫。年輕族人則擔心請假看病影響收入,或怕被同事認為身體虛弱。幾乎所有族人都曾遭遇歧視,像是被問「這名字怎麼那麼怪?」或被質疑「你們是不是喝太多酒?」,這些偏見言語讓族人感到不受尊重,並可能影響身心健康。
即使在原住民權益受重視的加拿大,仍發生令人震驚的醫療歧視事件。2020年,魁北克阿提卡梅克族群女性喬伊絲(Joyce Echaquan)因腹痛就醫,醫療人員卻誤診為吸毒引起的戒斷症狀,不僅未提供正確治療,更以歧視性語言羞辱她。最終喬伊絲因病過世,驗屍結果顯示她確實患有罕見的心臟疾病和糖尿病。她生前錄製的影片,揭示了醫療體系中根深蒂固的偏見與歧視。
台灣原住民族設籍都會區的比例逐年增加,2021年已達48.69%,與全球趨勢相同,如澳洲41%、加拿大56%、美國71%。然而,原住民健康政策多集中於原鄉,較少關注都市原住民的獨特挑戰。語言隔閡、社經地位差異、缺乏文化敏感度、甚至偏見歧視,都威脅著他們的健康權。
面對此現狀,亟需政府、非營利組織、醫療機構及原住民社群共同努力。應提升醫療人員的文化敏感度、加強社區和教會支持、改善語言溝通、推動衛教,並落實反歧視政策。此外,應蒐集分析相關數據,作為政策依據。唯有如此,才能縮小原住民與全國平均餘命及健康餘命的差距。這也呼應世界衛生組織的呼籲,各國應重視都市原住民的健康問題。(作者為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學生、排灣中會福山門教會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