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林婉婷
屏東縣獅子鄉公所舉辦牧師Ljaucu Mavaliv(蕭世光)的「Tima ‘en」木雕特展,即日起在獅子鄉文物陳列館展出至12月31日。Ljaucu Mavaliv是Payuan(排灣)中會Tjauvuuvulj(內文)教會牧師,已牧養這裡25年。特展展示的31件作品,對牧家、教會、部落來說,都是最好的禮物。
Ljaucu Mavaliv與妻子Tjuku Garuljigulj(邱秀妹)牧師同在Tjauvuuvulj教會牧會,兩人家族皆有長輩擔任靈媒,從小見證上帝在人們認識祂以前,就透過不同方式守護人們。Ljaucu Mavaliv自小在平地求學,承受種族歧視、文化壓迫和認同汙名,年少的他用盡一切辦法只為「洗白」。後來他就讀玉山神學院,因著不同族群的同學陪伴,以及上帝話語的引導,終於重拾原住民身分認同,重新認識自己是誰,進而投身爭取原住民權益運動。牧會期間,他接觸在地藝術家,因而開始創作木雕,表達他對福音與文化、社會變遷、信仰傳承等議題的看法。
特展分五個單元,「創世記」是關於Ljaucu Mavaliv的原生家庭,以及他怎麼看待婚姻與親子關係;「根」呈現時代變遷,提醒原住民不要忘記自己的根源;「換」表達他個人對傳統文化、族群認同的認知轉變;「箴言」藉傳統智慧和美德勸勉現代族人。最後,「光」單元播放Tjauvuuvulj教會的導覽影片,讓觀展民眾看見這間教會如何詮釋福音與文化。以禮拜堂為例,講台設計源於創世記,上方刻有六個陶壺,代表上帝祝福的每一天,第七個陶壺是主日,也代表教會;講台的地板是北排灣建材,牆壁則是南排灣石材,象徵南、北排灣族合一宣教;四面牆分別有男性、女性、日月星辰及飛魚走獸的雕塑。
|源初|
Ljaucu Mavaliv的母親家族來自筏灣部落(現排灣部落),外婆是為人醫病的靈媒。靈媒是排灣族傳統社會的重要角色,Ljaucu Mavaliv小時候曾看到外婆在房間裡向小神祈求,也曾目睹她施法後乏力的模樣。但後來外婆改信耶穌基督,並宣告:「耶穌基督比那些小神都大。」Ljaucu Mavaliv的母親更接受神學裝備,成為囑託傳道。母親與外婆的經歷影響了Ljaucu Mavaliv,讓他長大後成為牧者。這是由信仰、文化聯繫的親情,也是連結於親情、根植於文化的信仰交棒。
|追溯信仰|
以打磨的木頭為船槳,在魚標本裡嵌入一顆琉璃珠,搭配漁網、溪石等裝飾,訴說鍥而不捨追求信仰的心志。有別於單件木雕作品,這件作品為符合展覽需求而利用多種元素重新建構,現代藝術風格濃厚。
|獵歸|
作品素材原是一名資深獵人切豬食的砧板,取自內文舊部落。原本因老舊、不堪使用,即將當廢木材燒毀,Ljaucu Mavaliv拾回後用來雕刻狩獵的故事。根據獵人口述,內文舊部落的獵人們清晨出門,直到月亮出來才回家。
|祈福|
長輩手上捧著無患子,腳下放著排灣族五年祭儀式「刺福球」的福球,正在為族人祈福。這個作品裡,無患子、福球都是真實物件,福球為一名友人贈送。
|Tjaquvuquvulj部落永遠的子民|
「Tjaquvuquvulj(大龜文)王國」即內文社群,日治時期更名,是多社組成的群體,從族群自治觀點來看,可謂是一個有頭目、人民、土地的王國。此作品榮獲2002年全國原住民木雕獎平面類佳作。
前幾年引發討論的電視劇《斯卡羅》和原著小說《傀儡花》,讓更多人意識到原來恆春半島是台灣被推向世界舞台的起源地,也發現在多國政治角力中,原住民族並非卑躬屈膝,而是以平等的地位去抗爭、協商。
事實上,曾經殖民台灣的清國及日本,皆對恆春半島的多個排灣族部落施行高壓統治,甚至強制遷居、爆發武裝衝突,造成文化的斷裂。加上族群與族群之間因交易活動等緣故頻繁互動,南排灣族教會在福音與文化議題上面臨更複雜的處境。幸而教會對文化的保存和創作不遺餘力,Ljaucu Mavaliv用雕刻做出最好的示範。
|宗教認同的轉換|
作品以十字架為底,雕刻著傳統人像圖紋,隱喻部落宗教在族人的包容、接納中轉變為基督信仰,展現福音與文化和諧共存的盼望。此作品榮獲2000年全國原住民木雕獎平面類佳作。
|飲酒|
以木雕復刻台灣人熟悉的紅標料理米酒,瓶身造型及商標皆精準再現。一方面反省酒對部落族人的影響,另一方面思考酒為何成為社會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
|百步蛇|
排灣族文化中,百步蛇是「生活在屋頂的朋友」。按現代人的觀點,牠們是保育類動物,並且讓人們敬而遠之。作品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隨著時代改變,但在基督信仰裡,關懷受造界的精神永遠不會消失。
|長舌公與多嘴婆|
此作品省思2000年代的台灣政治與媒體亂象。背景的織布出自妻子Tjuku Garuljigulj之手,多嘴婆的耳環則帶有現代藝術風格,Ljaucu Mavaliv導覽時提到,耳環是他在自己家裡找到的。此作品已獲屏東縣典藏中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