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今年是民主運動前輩鄭南榕逝世的35週年。由鄭南榕基金會主辦的「100%言論自由:鄭南榕與自由時代特展」結束台北展期後,在高雄市政府積極邀請和大力協助下移師至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展期至2025年4月20日,並特別於今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這天舉辦開幕式。高史博本身是高雄二二八事件的歷史現場,且正對高雄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使得這場展覽與在地歷史更緊密結合、別具意義。

(攝影/林婉婷)

開幕式開始先播放《未完成的詩:鄭南榕殉道35週年追思紀念》影片。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鄭南榕女兒鄭竹梅在致詞時指出,去年基金會透過群眾募資辦理「自由紋理:探索在地Nylon足跡」展覽,在巡迴至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展出時,高雄市市長陳其邁同樣受邀出席開幕式,並表示這樣的展覽應該也在由市政府管理的專業文化場館展出,讓更多市民朋友能夠前往參觀;於是促成鄭南榕基金會的展覽首次在公家場館展出。

延伸閱讀:【自由紋理】認識鄭南榕 看見思想與靈魂

(攝影/林婉婷)

正視真相 期盼健康的社會

鄭竹梅指出,出生於1947年的鄭南榕曾自述二二八事件困擾他的一生,而父親選擇自焚明志這件事也困擾身為女兒的自己30多年;而所有疑問的解答,就在這場展覽中。鄭竹梅也強調,現在已經2024年,盼望台灣社會能夠正視中國國民黨當年施行威權統治的事實,也勇敢面對恐懼、不要害怕衝突,就像當年推動二二八事件平反運動時的標語,要有「誠實的歷史」,才能催生「健康的社會」。

鄭竹梅也向出席活動的政治受難者後代王文宏、黃春蘭等人致意,並強調政治受難者以及鄭南榕的故事,並不是「別人的故事」,因為二二八事件等威權統治的歷史,是台灣社會共同的傷痛與記憶。她特別感謝策展團隊的用心,並指出一個人承擔這些創傷確實很艱辛,但也有很多人願意分擔創傷的痛苦,讓台灣社會得以向前行。

(攝影/林婉婷)

鄭南榕基金會終身志工、鄭南榕妻子葉菊蘭則感謝陳其邁與高雄市議會的支持,不畏政治壓力、讓展覽順利在高雄市展出;也感謝許多台灣社會的力量支持本土政黨,讓更多台灣在地故事能夠被訴說。她特別談到,紀念影片中收錄許多女兒幼時照片,想到她小時候承受失去父親的痛苦、現在又肩負起訴說鄭南榕故事的使命,身為母親會感到不捨,但也相信這是為台灣能迎向更好的未來。

民主道路 不曾休息的追尋

這場特展從鄭南榕的出身開始,回顧他如何開始關心台灣政治、社會等議題,並創辦《自由時代》雜誌、擔任總編輯,投入爭取農民權益、二二八平反、言論自由、台灣獨立等運動,以及在公眾人物形象之外的丈夫、父親角色與家庭關係。鄭南榕於1989年4月7日在雜誌社化為烈焰,但展覽並沒有停在這裡,而是繼續以歷史影像訴說後來的民主化運動,直到今年5月的「青鳥行動」;另外展出多位藝術家的作品,看見不同世代的創作者如何向鄭南榕和其他台灣民主運動前輩們致意。

現場展出的雜誌為原件。(攝影/林婉婷)

展場也以全場篇幅詳細列出「鄭南榕生平、台灣局勢、台灣民主化事件、國際局勢」四大主題的對比大事記。另外也在街頭抗爭常見的抵禦盾牌上,噴漆呈現鄭南榕的名言:「我叫做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另也噴上不同時代的台灣意識、台灣主體定位論述,讓觀展民眾能意識到「自由民主」是一步步累積、一代代爭取而來。

陳其邁在致詞時也點出,民主不是自然產生,而是許多人一棒接著一棒所奔走而生,並強調「不要讓歷史只是執政者撰寫的,而是人民撰寫的」,藉此呼應高雄市議會議長康裕成致詞時回憶,自己的高中歷史老師曾言「歷史是執政者寫的」,這句話成為她追尋歷史真相的啟蒙。

(攝影/林婉婷)

***

這場展覽的貴賓除了主辦單位鄭南榕基金會、高雄市政府、高雄市議會、協辦高史博和策展執行好日文化有限公司的代表,還有多位立法委員、政黨代表,提供多幅影像的中央通訊社、攝影師,以及包含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文學台灣基金會、春暉出版社、台灣教會公報社、高雄市戴振耀農業關懷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台南新芽協會等南台灣重要非政府組織/文化單位受邀出席。

台灣教會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參觀展覽後,引用聖經、記載在約翰福音12章24至25節為感言:「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那愛惜自己生命的,要喪失生命;願意犧牲自己在這世上的生命的,反而要保存這生命到永生。」並期待透過觀展與反思,鄭南榕的精神不再停留在「傳奇」,而是「傳承」下去。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