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於2017年發起「貧窮人的台北」活動,連結在台北都會區服務邊緣群體的前線助人者、議題倡議者和相關非政府組織,透過系列展覽、講座、工作坊等,帶領社會大眾更認識無家者、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身心障礙者、弱勢兒童、更生少年、貧困青年、酒店公關、特殊境遇婦女等群體的處境。今年,「貧窮人的台北」首度與台中、高雄的非政府組織合作、推出跨城市串聯展;高雄場主題「港都中的幸福未滿」,於鼓山區的原愛國婦人會館二樓展至12月22日止。

(攝影/林婉婷)

「港都中的幸福未滿」有四個展區,分別由四個單位策劃: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HISP)舊港區團隊、台灣人權促進會、高雄市無家者關懷老幼扶持協會。各展區呈現他們長期關注的議題、倡議行動、服務模式、推廣教育或深入研究等成果。

基於過往產業發展政策,高雄市被定位為工業城市,吸引大批年輕人為工作而遷居至此。但隨著產業轉型,曾經的青年如今年邁、現在的青年則多北上發展;外籍移工進入台灣青年不願涉足的勞力密集、高風險產業,而因為企業遷出、健康欠佳、遭逢意外等複雜因素失去工作的人們,最嚴重可能流落街頭。這轉型帶動了什麼?又遺忘了誰?

(攝影/林婉婷)

四個單位所關注的群體,都與「移動」有關。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調查、採訪「北漂青年」的心聲與困境;中山大學HISP舊港區團隊在「城中城大火」後、第二期計畫進駐鹽埕區北段,實際走訪以暸解老城裡「高齡移居者」的處境。台灣人權促進會則聚焦在產值全台之冠的前鎮漁港,延伸探討「遠洋漁工」所面臨的勞動剝削問題;高雄市無家者關懷老幼扶持協會透過第一線服務形塑「家」的想像,讓青年的熱情感染飽受挫折、對環境失望且失去生活動力的「無家者」、「獨居長輩」和「助人工作者」。


【尋找幸福拼圖-你今天過得好嗎?】

|策展單位|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

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ATEPT)的展區中,首先以消費者物價基本分類指數(CPI)、、各國最低時薪與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近20年房租年增率、近十年來基本月薪和基本時薪漲幅等數據,透過經過量化的數字邀請觀展民眾進一步思考「貧窮」是一種「感覺」?還是一種「真實」?

(相片提供/ATEPT臉書)

關於這個問題,串聯展總召、ATEPT研究專員謝宏偉受訪時表示,貧窮或許是一種比較而生的感覺,但不可否認的財富和機會集中在上個世代(戰後嬰兒潮)。過去有一句話「台灣錢淹腳目」,當時創業不論是初期成本或是環境法規,都比現在要低廉、寬鬆,許多人憑藉自身技術與基礎資本開設工廠、躍升老闆;雖然成就可觀的經濟榮景,但也造成影響深遠的環境汙染。而對現代青年而言,台北都會區雖然生活成本高,但工作機會多、薪資相對優渥、升遷機會也高,於是不少人在就學時期就選擇「北漂」。

北漂的高雄青年都考慮些什麼?ATEPT以線上問券收集500位18至35歲青年的心聲和處境,並製成「北上345KM」展板,清楚呈現他們的決定背後取決於哪些因素、又帶來怎樣的結果。

該問券有64.5%受訪者落在30至35歲區間。有67.8%受訪者當初為了更多就業機會、更高薪資待遇北上(複選),但有超過四成(42.5%)薪資不到新台幣4萬元。有69.9%的人表示生活花費最高項目是「房租」,僅17.4%的人每月可存1萬5000元以上。

雖然受訪者可能認為台北人際關係疏離、生活成本太高、天氣過於潮濕多雨,但仍分別有55.1%、43.2%的青年為薪資待遇、交通便利和資源豐富而選擇留在台北(複選)。而回到高雄的受訪者之中,有42.8%是為了照顧家人(複選)。展覽也以文字簡述和訪談影片收錄五位曾經或仍然北漂的青年故事。

(攝影/林婉婷)

曾有一個觀念是「教育翻身」,但現在還是這樣嗎?展區也點出「兒少貧困世襲」現象,以圖表展現家庭功能的強弱、教育資源的取得,與個人的身心健康、未來發展環環相扣、息息相關,形成複雜的循環。

若原生家庭缺乏穩定經濟和教育環境,可能限制兒少升學、就業的選擇和發展機會,造成中途輟學、打工時間過長、太早投入職場;而生涯規劃受限、從事低門檻但高風險職業、積勞成疾、早婚等,又進一步形成青年貧窮、生殖家庭貧困。(註:生殖家庭過去稱為「婚姻家庭」,但現代生育不一定與婚姻掛勾,故調整名稱)。

(攝影/林婉婷)

但ATEPT也強調,雖然原生家庭影響深遠,不過並非無法改變。這不只是個人和個別家庭的議題,而是整體社會要營造友善、包容的環境,讓每個人擁有更平等的機會。

ATEPT專員柯潔庭介紹,為幫助社會大眾更理解貧窮議題,協會曾舉辦論壇講座、工作坊等活動,邀請專家分享見解;也與專業教師、講師合作,嘗試讓兒少在課堂中接觸到這個議題。

在這場展覽中,第一個行動案例是楠梓國中老師曾怡菁設計的風險教案;透過遊戲、討論逐步引導青少年們暸解何謂風險與影響,並以真實案例帶領學生們用同理眼光看待貧困者,最後集思廣益改善生活方案。而另一個案例則是ATEPT辦理的「讓植物借我們力量-擁抱希望找到解方」工作坊,將議題宣導與植物療癒結合,會中也有充分小組對話、意見交流機會。

(攝影/林婉婷)

【中心的角落】

|策展單位|中山大學HISP舊港區團隊

中山大學於2018年參與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並分別成立左營、舊港及前草三個團隊。舊港區團隊在第一期計畫中以鹽埕區南段為主要實踐場域,而「城中城大火」後執行的第二期計畫則轉往鹽埕區北段,並在這次展覽中呈現區域地圖、受訪者故事、活動影像。

根據學者們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迎來的超高齡社會;而在鹽埕區,高齡人口占總人口28%,早已達到超高齡社會標準。中山大學HISP舊港區團隊深入鹽埕區府北里居民故事與移動足跡,並尋求提升「社區韌性」的可能,盼望為超高齡社會的長者照顧提供新的方向。

(攝影/林婉婷)

根據展覽介紹,鹽埕區曾經是高雄的經濟中心,在經濟輝煌的1970至1980年代,能夠快速吸納流入城市人口並且保有商業機能的「住商混合大樓」陸續興建,成為來自全台各地的年輕人經營事業與安身立命之處。如今他們多數已經年長、獨居,但基於生活機能便利與常年居住習慣,選擇留在這裡安養晚年。而這些住商混合大樓近年來也搭配市府「包租代管」政策,吸引新一批移居者、也就是各行政區的弱勢者落腳。

府北里位於鹽埕區北段,至戰後以昌盛的經濟與風化產業著稱。在1980年代,隨著火災、市容整頓計畫,與台灣總體經濟發展策略,府北里逐漸轉型為舶來品及批發經濟集中地。然1989年高雄地下街火災後,加上整體經濟開始向內陸發展,以及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物進口管道更加通暢,鹽埕區的經濟核心地位逐漸下滑。而進入2020年、這些住商混合大樓都有40年房齡。中山大學HISP舊港區召集人宋世祥助理教授受訪時談到,這些位於都會區的老房租金相對便宜,對弱勢者來說是更能夠負擔且不犧牲生活機能的選擇。

「貧窮」有許多類型,而在府北里,研究團隊發現到不僅是經濟層面、還有「人際關係」層面的匱乏。在都會區,因著日常採購與交通便利,人們或許不會有這麼緊密的鄰里關係,然而面臨重大事件與事故,人們通常還是需要有人際網絡支持;這對許多高齡移居者來說恰好也是挑戰。

面對高齡社會,政府部門祭出多元樂齡政策與方案;而宋世祥則期待老城區的規畫能夠更加以高齡者與弱勢者的需求為主軸,尤其是人際關係的建立。中山大學HISP舊港區團隊在當地發起系列課程與工作坊,一方面期盼提升高齡者的防災、逃生、健康知能,一方面希望高齡者能在活動過程中從同學變朋友、再從朋友變成共生互助的夥伴。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在城中城大火後,地方政府開始推動老舊社區的安全性改革;而中山大學HISP舊港區團隊則看見另一個議題:「韌性」。不論是人為或自然的災難,都難以完全預期、預備,因此需要提升社區韌性,透過觀念的建立、關係的連結,使得人們能夠互相扶持、共同面對環境挑戰。

宋世祥點出,現代社會重視界限感,但還是可以主動表現友善,例如在搭乘電梯時向鄰居打招呼、多聊幾句,就可能成為「關係」的開始。而這些契機也取決於社區裡是否有讓住民們「相遇」的公共空間和集體活動。

城中城大火後,有媒體和輿論將老舊大樓視為「鬼樓」,但真的是這樣嗎?中山大學HISP計劃博士後研究員黃紫翎分享時舉例,這些住商混合大樓的房間約八坪、租金在新台幣2000至4000元之間,再加上鄰近輕軌與捷運站點、店家林立,不論是移動或採買都很便利。

(攝影/林婉婷)

且這裡的房東也清楚自己的老屋並不完美,因此願意租給不是房東普遍首選的弱勢群體房客們。這是一種互惠關係,讓房子能持續被使用、發揮價值,而經濟弱勢、單親、早年喪偶、特殊行業工作者、更生人等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的群體,搬到這裡反而比較不會面對周遭異樣眼光。

她也談到在調查與訪談過程中發現的現象。有些更早期就住在這裡的中高齡獨居女性在受訪時表示,過往大樓治安不佳,有女性曾經在深夜被敲房門詢問是否有意願從事特殊行業,為此事後特別養狗增加安全感;但隨著居住時間拉長、不安全感有被沖淡,且鄰里們也會互相協助。其他還有獨居長輩委託公寓管理者協助處理身後事、遺產,或是高齡獨居者再婚等現象。這些是針對高齡社會的主流討論中較缺乏的面向,或也值得再深入研究;也能看出「關係」確實是構思長者照顧時需要聚焦的議題。


【離岸:遠洋漁工的勞動故事與行動】

|策展單位|台灣人權促進會

截至2024年6月,台灣遠洋漁工數為2萬2292人,其中印尼籍漁工就占近七成。而遠洋漁業的發展重地、船隻噸數與漁獲量全國第一的港口,就位在高雄市前鎮區,每年帶來300億新台幣產值。然而在今年9月,台灣漁獲第三度遭到美國勞動部列入「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顯示「美味海鮮背後是血淚勞動」的問題仍待改善。

(攝影/林婉婷)

台灣人權促進會在這次展覽中展出實物、影像,帶領觀展民眾思考一個人離鄉背井、踏上語言與文化截然不同的異國、成為遠洋漁工的過程。在台灣擔任遠洋漁工,確實比在印尼當地普遍能找到的工作要有更高報酬,然而也要面臨更高的風險,包含適應海上風浪、落海、職業傷害,還有拮据的物質條件、高張力的關係與管理、極長工時、語言隔閡、通訊隔絕等困境。

(攝影/林婉婷)

台權會南部辦公室主任楊紫婷和教育推廣專員邱照旻強調,外籍漁工所面臨的層層剝削與資訊不對等,從母國就開始。許多外籍漁工是受俗稱「牛頭」的掮客拉攏、轉介給當地仲介、在經由台灣仲介轉銜給船東;外籍漁工在這過程多次被抽取招聘費,而後續簽訂勞動契約的過程是否有確實讀懂、面對有疑慮條款是否有協商空間等,更是難受到保障。關心這個議題的公民團體多次訴求外籍移工聘僱應採「G to G」(政府對政府),以更明確制度來規範、避免在聘僱時就發生剝削。

根據台灣目前法令,遠洋漁工屬於境外聘僱,由漁業署管轄、適用法源為《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然而,雖然未來工作的場域是遠離台灣土地、航行在境外海域的船隻,但遠洋漁工仍然要入境台灣完成聘僱流程、而不是在母國或海上進行;長期以來,公民團體也訴求遠洋漁工應比照近海漁工,改受勞動部管轄、適用《勞動基準法》以獲得更充分的保障。

台權會發起、參與的其他倡議行動還有「遠洋漁船立法全面Wi-Fi」,呼籲船東應讓漁工們維持與外界聯繫,避免長時間孤獨和隔絕、擁有申訴或求援的資訊管道;並強調基於漁業的極高產值,這在技術上或經費上都是業者可以負擔的。另呼籲加速《漁撈工作公約》(ILO-C188公約)內國法化,該公約施行法草案已完成,但尚未送交立法院審議。更多資訊或響應Wi-Fi立法倡議請見台權會官網

▶ 延伸閱讀:台權會南辦講座 談外籍漁工海上通訊權

(攝影/林婉婷)

【YOU HAVE ENOUGH TO GIVE

|策展單位|高雄市無家者關懷老幼扶持協會

2021年,一群青年組成的志工團隊「Homeless Concerns無家者關懷」(HC),與愛心餐廳合作、化身「特派員」送餐給無家者們。除了送餐,以及詢問是否有醫療、盥洗等需求,他們也關注無家者們在心理、甚至靈性方面的需要,透過街友KTV等活動重建他們的自信,也透過就業媒合讓他們有機會回歸社會。有許多民眾也因著這些活動而認識團隊、支持或加入關懷無家者的行列。

充滿行動力、號召力的青年們讓團隊不斷擴大,這些年間串聯400多人,且關懷對象擴及弱勢獨居長者、偏鄉兒少和照顧他們的老師、社工、助人工作者們。高雄市無家者關懷老幼扶持協會理事長、HC隊長鍾菱強調,展區的主題也是他們的口號,提醒著每個人其實都能夠去給予、去關愛他人,方式不一定是金錢,也包含人力、物力,以及付出心力的陪伴。

(相片提供/HC)

她進一步舉例說明,每當團隊為弱勢獨居長輩整理居家環境時,經常要限制志工人數避免屆時空間過於擁擠;並且過程中需要的搬運貨車、替換家具、寢具等物資,總會有愛心商家或其他志工主動認捐。而獲得幫助的長輩們也感受到青年們對自己的重視、在乎,願意更積極復健、不再消極度日;且環境變得整潔,對當地居民、里長和鄰近商家來說也同樣受益。

而關懷偏鄉兒少方面,除了兒少本身,他們也照顧「照顧者」,特別關懷那些選擇在偏鄉服務的老師和社工們。尤其今年發生震驚全台的「剴剴事件」,輿論的抨擊、甚至針對性的謾罵讓許多社工萌生辭職念頭,HC因此發起「探班社工」行動;這個消息透過社群媒體傳播,竟然讓遠在台中市的一群社工們備受感動、進而願意繼續留下來陪伴有需要的兒少們。

這種被包容、被接住、如同「回家」的歸屬感,不只是溫暖團隊幫助的對象,也溫暖團隊內部成員,這也是吸引這麼多青年響應的原因。透過服務感受何謂「純粹的愛」,且在投身原先不擅長的工作中受到造就、越做越有動力,讓服務別人也能成為提升自己的養分。

(攝影/林婉婷)

HC在這次展覽中,不僅分享服務軌跡,也透過個案故事破除社會對「無家者」的刻板印象。高雄市無家者人數約在700到900名之間,他們可能因為經濟、健康、家庭等種種因素而淪為無家者;且一但陷入這樣的處境,在缺乏外力支持、協助的情況下要回歸社會並不容易,因為沒有固定居所難以尋得穩定工作、沒有穩定收入也難以支應居住成本;這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難題。

「伍大哥」原本是電腦工程師,卻因連環車禍而重傷、住院多年,未婚妻因無法承受長期照顧的壓力而離開,且多年治療耗盡他的所有積蓄,無力支付後續醫療費用,再加上住家遇產權糾紛,他無法返回戶籍地居住、最終流落街頭。

曾為電腦工程師,但成為無家者後卻連應徵舉牌工作都會遭到拒絕,這樣的落差衝擊伍大哥的信心。HC認識伍大哥後,為其募集所需物資,也不斷鼓勵、禱告,並媒合適合工作,終於在今年初遇到願意給予機會的老闆、提供電腦工程師職位,讓伍大哥有穩定收入和安居的家。

(攝影/林婉婷)

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例如有位無家者後來應聘保全,每天工作12小時,下班後不是回家休息、而是去找HC的「家人們」;他也積極鼓勵其他無家們謀職、自立,形成善的循環。HC每個禮拜一在鳳山體育館、每禮拜四在捷運中央公園站一號出口、高雄巨蛋站二號出口關懷無家者,除了改善他們現在的生活,也是希望能成為他們回歸社會的契機。

關於接下來的行動,HC近期在籌畫街友回歸社會計畫,希望能善用空間展開公益二手店;另每年幫助700位獨居長輩、100多位街友和100多個弱勢兒少家庭,為他們募集年夜飯。支持與更多資訊請見「Homeless Concerns特派員」臉書粉絲專頁。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