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瑩新北報導】台灣聖經公會為讓更多人了解,為什麼要投入大量人力、資金在原住民族聖經翻譯,在總幹事鍾淑惠牧師的提議下,從今年9月起,規劃一系列「認識族群母語聖經翻譯」講座,至今已先後舉辦阿美族(9月21日)、Pinuyumayan族(10月19日)、魯凱族(11月9日)場次,12月14日舉辦鄒族場次,邀請退休牧師Mo’e yaisikana(石明雄)分享「鄒族的宣教與人物誌」。
Mo’e yaisikana表示,鄒族傳統以數個父系家庭組成亞氏族,有共同耕作、河流漁區、家屋及一起小米祭,在傳統信仰上以Hamo(哈默)為大神,另外還有土地神、天花神等不同領域的hitsu(神)。他進一步提到,鄒族的祭儀主要有兩種,一是小米收穫祭(homeyaya),二是凱旋祭(mayasvi,又稱戰祭、團結祭)。homeyaya指的是每年收穫後舉行,mayasvi則沒有特定時間,主要是祭拜天神跟軍神,除祈禱征戰勝利,也可為去除厄運、疾病舉行。
Mo’e yaisikana提到,鄒族都被稱為從玉山下來的族群,目前聚落多在南投及阿里山地區,包括南山村的山美、新美、茶山部落,以及北鄒的來吉、樂野、達邦、特富野、尼亞吾茲納部落。Mo’e yaisikana表示,南三村的三部落主要是1953年浸信會醫療團到山美做醫療福音佈道,當時有安金蘭、高正美、高忠雄、莊正義、莊裕福、莊富美六人接受福音、開始聚會。其中莊正義曾到台北接受短期神學訓練。
Mo’e yaisikana接著說,浸信會到1953年結束鄒族宣教事工,莊正義等人轉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57年莊正義因胃出血不治、蒙主恩召;1958年天主教會進入山美社區,長老教會信徒有些許流失;到1962年有牧師高俊明巡迴傳道,另有長老李富美、嘉義中會山地部、牧師床庄次持續關心,以及長老高正勝帶領兒童主日學事工,後來真道教會進到山美後,雖有信徒流失,不過仍以長老教會聚會人數較多。
在北鄒部分的宣教,以第一任現為阿里山鄉鄉長高一生為主,他親赴台北與牧師孫雅各面談,後者隨即與美南差會牧師海牟登商議,後嘉義中會牧師陳惠昌、黃武東等人進入達邦了解。1948年嘉中派牧師陳光輝、黃武東、江進發進入部落傳福音。1956年2月,嘉中第25屆春季大會成立山地部,也差派布農族的史啟明、甘桂武為鄒族巡迴傳道;Mo’e yaisikana也特別介紹對鄒族宣教有重大影響的牧師陳庄次、長老李永富、傳道莊正義。
Mo’e yaisikana也將cou族宣教75週年紀念特刊贈與聖經公會,由鍾淑惠代表接受。在他分享後,聖經公會鄒族翻譯專員胡正傑說明鄒族聖經翻譯的歷程。鄒族在2007年完成新約聖經初稿,2014年出版新約聖經;目前舊約聖經初稿也已完成,預計2025年出版詩》單行本。而喜歡前往各地拍攝教堂、述說個別教會的長老蔡尚志,也受邀分享他到鄒族各部落參訪教堂的感想。
鍾淑惠表示,這次系列講座每月舉辦一場、實體與線上同步進行,每次介紹一個族群或族語聖經翻譯工作,希望可讓教會兄姊和一般大眾有機會認識原住民聖經翻譯歷程、挑戰與樂趣,激發眾人關心台灣各族群聖經翻譯和母語傳承。因為一旦族語消失,該族群的文化、歷史就面臨斷絕的危機。
負責規劃系列講座的聖經公會翻譯專員黃龍光傳道師表示,2025年起,將在台北東門長老教會繼續舉辦系列講座。包括2025年3月15日的客語,講員有牧師曾昌發、麥煜道、長老蔡尚志;4月12日的台語則是牧師張德麟、老師梁淑慧、長老蔡尚志;5月17日的泰雅爾語則有牧師Hetay Hayung(陳和平)、Watan Yawi(林春輝)、長老蔡尚志,6月14日的排灣語的牧師Tjukadr Padjulu(許松)、傳道師Langpaw Djemaljalat(蔣明福)、長老蔡尚志。黃龍光表示,各場次邀約的講師均是各族群長期聖經翻譯工作者,歡迎教會兄姊踴躍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