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生死議題 《當妳轉身之後》睽違八年再登場

(相片提供/綠光劇團,攝影/張大魯)

【林婉婷高雄報導】暨2016年首演後,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於今年再度攜手綠光劇團,推出舞台劇《當妳轉身之後》全台巡演,盼望透過表演藝術激發各地民眾思考安寧療護、病人自主、臨終關懷、醫病溝通等議題。演出於12月初自台北城市舞台開始,21日和22日在高雄衛武營連演三場,明年1月中和3月初將分別前往嘉義演藝廳和台中中山堂。

《當妳轉身之後》原著為美國劇作家瑪格麗特・愛德森(Margaret Edson)在1995年完成的劇本《W;t》,1999年獲得普立茲獎。由綠光藝術監督吳念真改編劇本、吳定謙導演,並邀請王琄、譚艾珍、羅北安、張靜之、曾少宗等擔綱演出。該劇講述教學嚴謹的文學系女教授確診卵巢癌,如何面對自己生命最後的時光;期間要忍受高強度治療、癌細胞擴散、難以傾訴心聲等痛苦,並重新回想自己過往人生各的獲得與失去、思考究竟何謂生與死。

(相片提供/綠光劇團,攝影/張大魯)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張嘉芳受訪時表示,吳念真是基金會的代言人,因此在八年前就促成這樣的跨界合作;希望透過與藝術結合、以不那麼有壓力的方式帶領民眾探討生死議題。特別的是,這齣戲劇並不是生硬講述安寧療護程序,而是一個人從確診、治療到臨終、最終離世的過程;時隔八年,張嘉芳相信若當年觀眾再來重溫這部作品,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對於想要支持,但又擔心屆時可能喚起悲傷記憶的民眾,張嘉芳建議隨時衡量自己的狀態,不過也提醒悲傷不會自己消失,而是需要「處理」;或也可以透過觀看「別人的故事」這個機會,想想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如何處理。

(相片提供/綠光劇團,攝影/張大魯)

現在台灣已經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和《病人自主權利法》,那麼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在服務與倡議上的角色是否有所轉變?張嘉芳指出,雖有法令,但大眾或許還是要有更正確的認識、更細緻的討論,例如忽略醫療考量和機會而直接選擇不插管,可能反造成醫病溝通的壓力。此外,基金會也關注末期病人「在家安寧」的需要,希望相關制度設計能夠回到病人的意願,不僅考量家屬和醫療的方便。

當年因著看見癌症末期患者的需要,為推動以「安寧療護」為理念的臨終關懷服務,馬偕基金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七星中會雙連教會在199012月共同發起、成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如欲捐款換票欣賞《當妳轉身之後》嘉義場、台中場,或是有企業方案需求,請聯繫02-2808-1130詹秘書或查詢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官網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