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曼谷跨文化宣教挑戰

(相片提供/Freepik)

◎紀一峰

9月11日,我做了一個夢,一個指向未來的夢。我相信這是主的美意,賜給我的提醒。

夢境中,我看到曼谷的分會由一位單親女牧師駐守。回顧我過去在泰南邊境的宣教經驗,這個夢或許預示著未來駐堂的艱辛:在男性仍占主導地位的泰國,一位單親媽媽要照顧孩子,又要忠於繁重又包山包海的牧職,那將是何等艱苦!若不提前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我們可能會陷入夢境中的困境。

在泰南邊境兩任期的跨文化宣教中,我有一些體會,希望能為母會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首先,要考量曼谷分會的現況,以及牧者長期駐守的可能性,否則一切努力恐怕會如「春夢了無痕」。未來在曼谷聚會的,將有:定居的台灣聖徒、短期居留的台商與旅客、來自中國的聖徒、慕道友或難民,以及其他人士。因此,禮拜中需要將台語翻譯成華語或泰語,並有長期的司琴同工。這表示,牧者需要靈活運用台語和華語,並配備司琴同工。目前教會已有桌球桌,或許可以考慮增加籃球架和爵士鼓!

為強化牧者留任的意願,我建議:一、提早尋求接任牧者:在前任牧者任期末年,就讓新任牧者進駐曼谷教會。二、提供一年的交接期:教會提供住處和每月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的謝禮,以及一年的泰語學習費用。三、候任牧者的責任:在這一年內全心學習泰語,並通過泰國政府小學六年級程度的鑑定考(這也是1990年代我與妻子被差會要求過的)。學習方式可選擇參加大班制課程,或自聘小學老師,並尋求友會協助尋找師資。

至於派遣短宣特遣隊,可提供以下支援:舉辦桌球賽、投籃賽或趣味競賽,為牧者添購辦公桌,探訪在曼谷的親友。同時,可商請友會支援華泰雙語翻譯,向泰籍員工傳福音,支援主日司琴與台華翻譯,以及其他活動。讓大家彼此通力合作一同為主做工。(作者為牧師)

您對教會或社會有什麼看法?歡迎站在信仰角度回應,也歡迎回應本報的文章與新聞。文長勿超過650字。本報有刪改權,恕不退稿。公報廣場文章不代表本報立場。來稿可用筆名發表,但須註明真實姓名、聯絡電話與地址。若投稿兩個月內未通知採用與否,請另行處理或改投他報。投稿請多利用email:write@pctpress.org;傳真:06-237-8882。請勿一稿多投。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