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為全國客家日,讓我們分別從國家與個人的角度關心客家文學。
◎林佩蓉(台灣文學館副研究員)
思想的舌頭,行動的聲音
客語運動始於1988年12月,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甫於1987年7月解除台灣地區戒嚴令,客家族群便於隔年12月28日發起了「還我母語運動」,也是台灣客家人首次大規模地走上街頭爭取語言權利,對後續各族群爭取語言權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90年,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作家鍾肇政擔任第一任理事長,開始拓展客家空間,包括設立客家論壇、言論園地及「寶島客家」電台,他都以文化先行者的身分被推舉為領袖。客協的成立,在2001年催生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帶領客家人更積極有效地投入改革運動的行列。
文學透過運動突破禁忌,為禁錮的靈魂尋找出路。戒嚴時期,台灣人溝通時不能說母語,不能「我手寫我口」,最終淪為只用「國語」的單一表意模式。解嚴後,民間展開母語復振運動漫長的奮鬥,因為國語政策已經在大眾心裡根深柢固。根據傅科(Michel Foucault)關於權力與規訓的理論,語言政策為一種權力的展現,透過規訓人民的語言使用來塑造特定的文化和社會秩序。長期以來,我們的舌頭與思想受到拘束,語言標準化的過程反映權力對知識生產和社會階層固化的控制。
為推動客語數位應用,客委會於2021年開始建置「台灣客語語音資料庫」,收集客語語音資料,結合人工智慧技術,供各界自由開發相關應用。接著客委會為記念還我母語運動,於2022年1月7日公告,將全國客家日從原本的2月17日(天穿日)調整為12月28日,突顯客家族群發起公民運動並影響1990年代本土語言發展的貢獻。此外,客委會2017年12月委託政治大學團隊建置的「台灣客語語料庫」,也於2022年10月中旬正式上線。該語料庫收錄書面與口語語料,涵蓋多種客語腔調,可供研究與推廣之用。
種種努力顯示,自1988年以來,客語運動透過政策推動、資料庫建置等管道持續推廣與復振客語。前客委會主委楊長鎮曾於2022年全國客家日客家政策論壇暨紀念活動公開表示,期盼未來30年,將客語從聯合國語言活力指標「瀕臨危險」變成「安全」的狀態。
在博物館的文學運動
2024年5月至2025年11月,國立台灣文學館和客委會合作,展開一系列以研究為基礎的「文學好客」客家文學推廣活動。利用台文館典藏的客家文學文物、已連結的相關資源,串聯全台客家文學相關館舍與藝文單位,共同發掘、開發、推廣和行銷客家文學。
另一方面,「文學好客」的概念為邀請大眾來客家文學世界作客,而後促使大眾從被動吸收轉為主動學習,因此也設計「文學好課」等培力課程,從在地到中央、從大眾到學者,群策群力建構客家文學。
「文學好客」以客家文學為核心,根據作家、語言、客家藝文等三大主軸發展,串聯北部的台灣文學基地、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中部的龍瑛宗文學館、詹冰故事文學館暨饒平客語園區、吳濁流藝文館、賴和紀念館;南部的台文館、鍾理和紀念館、高雄文學館;東部的李榮春文學館(頭城鎮史館)等十個文學館舍一起辦理推廣活動。
從以下這張圖表可知,此活動是推動語言文學的行動模組,展現相當的多元性,亦可運用在推廣其他族群語言。

世界的客語文學
2016年總統蔡英文上任後,開始以台灣文化軟實力推動外交工作,客委會展開客家文學外譯與推廣計畫,至今已陸續規劃出版17部客籍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包括在日本由未知谷出版的「客家文學的珠玉系列」,收錄客家文學作品日譯本,有鍾肇政《ゲーテ激情の書》(歌德激情書)、李喬《藍彩霞の春》(藍彩霞的春天)、曾貴海《曾貴海詩選》、利玉芳《利玉芳詩選》、甘耀明《冬将軍が来た夏》(冬將軍來的夏天)等譯本。同時,在台灣、日本兩地舉辦研討會與座談會。2021年起,則有捷克文、西班牙文、英文等譯本,包括李喬《人球》(捷克文)及《尋鬼記》(西班牙文)、張芳慈《你來過這裡》詩集(西班牙文)、吳錦發《媽媽个倒牽馬》詩集(華文、英文、西班牙文)、曾貴海《黃昏自畫像》詩集(華文、英文、西班牙文)、李旺台《蕉王吳振瑞》(英文)、李喬《寒夜三部曲》(英文)、杜潘芳格《杜潘芳格詩集》(英文)、吳錦發《青春三部曲》(英文)、曾貴海《黎明列車:曾貴海詩集》(英文)等。前述作品可見集中在某些作家,也顯示了培養人才的迫切性。
另一方面,客委會推出世界經典文學作品直譯客語的出版計畫,2024年已出版傑洛姆‧大衛‧沙林傑的《麥田捕手》及傑克‧倫敦的《白牙》。2025年預計出版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等。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客家文學運動中,我手寫我口的羅馬字書寫相較於台語文是較為弱勢的。在推動語言復振的進程中,書寫被排在較後的順位,是可見的危機,但也端看主事者能否如同推動口說那般積極應對。總之,2019年《國家語言發展法》已經上路,我們需要移除「國語」標籤,落實語言與書寫多樣性,回應上帝給予台灣豐盛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