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客家的國族與客家的耶穌

認同的追尋與叩問

(相片提供/senivpetro on Freepik)

◎劉永祺(客家宣教中會埔心教會牧師)

倘若真有一位「客家耶穌」,祂會向其他族群說些什麼?「客家宣教」能否從「客家歸主」進展到「客家領人歸主」呢?今年9月29日,客家宣教中會舉辦信徒造就講座,邀請桃園改革宗長老教會實習傳道江秉彝主講,題目是「客家的國族與客家的耶穌」。講師曾研究南斯拉夫的種族邊界形成,他試圖從「民族文化建構的神話」角度,探討我們是否需要一個客家的國族、客家的耶穌?這場講座內容令筆者深感有趣,特此整理成文與眾人分享。

◆◆◆ 民族神話的建構與解構 ◆◆◆

據講師江秉彝的研究,南斯拉夫地區在歷史上原屬同一民族,但因歷史變遷,逐漸產生不同語言(實為腔調差異,如客語海陸腔與四縣腔之別)、宗教信仰及政治立場。他們開始以語言、宗教等立場區分彼此,最終甚至衍生出新的族群名稱與語言名稱。其族群邊界源於「自我認同」,關鍵人物是克羅埃西亞首任總統圖季曼 (Franjo Tuđman),身為歷史學者的他,以專業知識創造了民族神話,宣稱「千年一系的克羅埃西亞國」。

由此,講師進而提問:今日台灣是否也正建構類似的虛假神話?諸如「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或將客家海陸腔獨立為海陸話?我們是否在創造虛假歷史以統合或分裂民族?接著,講師挑戰我們對客家人的定義:究竟應以何為標準?是父母皆客家人、會講客語?族譜可溯及客家?抑或認同客家文化、品嚐客家菜餚即是客家人?甚或更廣泛地,只要離開本族本家便算客家人?如此,猶太人算不算客家人呢?

◆◆◆ 血緣、語言與福音 ◆◆◆

講師談到,依現今人類學血液研究,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因通婚頻繁,根本無人擁有純正血緣,用血緣區分人種實不可行。近代人類學研究亦顯示,種族界線遠比想像中模糊。最新人類DNA研究更發現,全世界的人都是從非洲遷徙來的,無論黑人、白人、黃種人。因此,不同膚色、文化、語言的人們其實都具有共同的祖先。

或許有人想以語言區分,但講師提問:客家年輕人與非客家年輕人有何差異?他以自身經歷為例,因口音,長輩尚可辨識為客家人,但他卻毫無客家口音;同理,如何在年輕族群中分辨客家人?那中年人呢?如此,在傳福音上,客家宣教與非客家宣教的差異何在?宣教策略應採普及性?抑或應創造一位「客家耶穌」讓人來信?打造一個與上帝國齊名的客家國族?

◆◆◆ AI世代的客家基督教文化 ◆◆◆

講師並沒有提供解決方案,甚至說,在演講的當下並沒有清楚表達立場,也因此現場有聽眾慷慨激昂地表示,應該把中華民國收為客家的。然而,講師嘗試以人工智慧(AI)技術提供啟發。首先,他提問AI:基督教如何融入客家文化?AI提出幾點建議:語言保護與文化傳承、重新詮釋客家文化與信仰交集、本土神學發展、多元文化交流與包容、世代傳承與青年使命。

但因僅為AI應用示範,講師並未深入探討,轉而分享AI在宣教上的其他可能性。他不只以AI生成年輕族群版的客家耶穌圖像,更以AI生成一首客語流行詩歌,引發眾人思考:客家究竟是福音硬土,抑或新興禾場?相較其他族群宣教史,台灣客家宣教才正在起步,現有信徒人數真算少嗎?

◆◆◆ 客家教會的挑戰與轉化 ◆◆◆

講師的分享引發筆者諸多思考:在同一套方法下,我們究竟應透過建構神話形塑族群內聚力,抑或破除神話?此攸關福音與宣教方向:是想打造客家群體的基督信仰,抑或建立一群有著客家文化底蘊的福音群體?這確確實實地挑戰著客家人的民族性。

或許因長期遭受排擠與自我保護的歷史因素影響,客家人人際關係宛如「洋蔥圈」,即使朋友亦分層級,核心圈僅限親近的家人。外圈者易感受到客家人的吝嗇與冷漠感,較內圈者則能體會其大方與溫暖。

筆者對此有深刻感受。初至牧會教會時,長老提醒教會對面一戶客家人與教會關係不睦,當下我便馬上決定偕同家母拜訪,表明我是新任牧師。未料,對方竟與家母同鄉,如今他家門前車位任我們停。此外,曾有其他族群長老想送點菜給客家會友,對方卻堅持婉拒;反之,我母親做的料理,他們則欣然接受。這便是圈內與圈外的差異,此為一種特質,無關好壞。

然而,此特質若未經轉化用於教會,恐塑造出內聚力強卻具排他性的群體,使「非客家人」難以融入教會、被納為家人、融入既有小圈子。其實不用談到非客家人,單憑語言、地緣差異,便足以使「客家純正性」遭受質疑,如腔調發音不正統,南四縣與北四縣就有差異,苗栗與埔心發音亦有區別,彼此互指發音不準。或有因通婚而生之客家後裔,遭客庄土生土長者質疑血統不純。更有甚者,不同地區客家人為爭奪教會資源,視對方為競爭者而非基督肢體。

如此,是否需要現代版「割禮」區分真客家人?或不諳客語、DNA混雜他族血統者,皆應逐出客家教會?「基督親自把和平賜給我們;祂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合而為一,以自己的身體推倒那使他們互相敵對、使他們分裂的牆。」(以弗所書2章14節,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我們還想重建這高牆嗎?

× × × × ×

講師最後引入AI論述,讓筆者看見突破的可能性,以及我們對年輕族群的重新思考。期盼藉此包容與接納更多可能,打破僵化的福音想像。客家教會存在的目的究竟為何?耶穌基督的福音是要我們成為具包容性的客家人,讓更多不同族群聽見福音、成為基督徒?抑或我們只想把福音傳給血統純正的客家人,藉基督信仰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客家基督王國?想起講師最後要我們想像:倘若真有一位客家耶穌,祂會對其他族群說什麼?我們是先為客家人,還是先為基督徒?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