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教分裂傷口 求赦免醫治

彰化永福教會舉辦宗教改革500年講座 石素英談天主教與新教復合契機

石素英回溯500年前宗教改革歷史,複雜的宗教和政治因素催化了新舊教的分歧。(攝影/林家鴻)

【林家鴻彰化報導】今年是宗教改革500週年,彰化中會永福教會為造就信徒,舉辦「宗教改革思潮對歷史文化與台灣之影響」專題講座,從事改教時期研究的台灣神學院系統神學助理教授石素英受邀演講指出,天主教與新教的復合是今年全球教會矚目的大事,如何將過去分裂的傷口拿出來說一遍,並接受醫治,求主赦免,相當重要。

石素英表示,許多新教徒認為15、16世紀的中世紀是「黑暗時期」,但從天主教角度來看是「黃金時期」。當時的男女皆受教育,普遍追求靈性提升,許多著名神學家投入寫作,靈修、教牧書籍繁多,著名的《效法基督》迄今仍是暢銷書。

石素英回溯500年前歷史指出,改教的引爆點始自贖罪券爭議,馬丁路德提出《95條》論綱質疑,天主教聲稱贖罪券可使悔罪者免去因罪責帶來的刑罰,但其實這些刑罰上帝早已替人承擔並付代價,以贖罪券方式操練敬虔可能會產生問題。但很重要的一點是,「他覺得應該改革,但不是後來大家理解的宗教改革」。

石素英表示,《95條》主要內容是反對贖罪券在講道或實踐中的運用方式,希望主教能進行修正,通篇也沒有譴責教宗和教會。路德一再重申提出的論綱是為了辯論而寫,自己並無定論。而根據天主教的文件可知,路德並沒有公開的反對行動,只能確定他將《95條》寄給兩名主教及友人,但究竟是誰在教堂大門張貼已不可考。因此,民間熱議時他頗訝異。

印刷術的進步、加上複雜的宗教和政治因素催化,這才導致教改一夕爆發。路德一生有許多論戰,但在他與教廷地位最高的神學家卡耶坦辯論時,以及在國會受審時,沒有獲得充分表達的機會,幾乎導致他被定罪,這也是天主教後來道歉之處。

石素英表示,基督宗教深沉的「懺悔文化」在20世紀發生作用,促使500年前分裂的路德宗世界聯盟(LWF)與天主教展開和解與對話至今,也是「普世合一運動」興起以來最成功的例子。兩宗教會50年來不斷對話,發表上千頁共同宣言,路德宗在詳細研究後提出反省,新教一直認為教改當時的天主教黑暗,乃因缺乏多層次的認識,未看見當時天主教會的全貌,包括修道院、教廷或政府管轄的教會其實各有系統等細節。

石素英說,天主教方面後來承認路德是耶穌基督的見證,發表《95條》無意要推翻、分離教會,教宗李奧十世當為教改爭議負最大責任。2000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更指出,天主教需要對新教徒受傷的記憶負責。天主教與路德宗在聖餐的理解上雖有分歧,但不強求一致,尊重彼此傳統,耐心理解彼此異同並尋求合作。

石素英認為,台灣的教會面臨全球改革宗的普世走向,是否有勇氣道歉與和好,是目前面對公義議題最困難的一部分。長老教會所屬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將在今年7月召開7年一度大會,已提出要在1999年天主教與路德宗發表的《稱義/成義的聯合聲明》(JDDJ)上參與連署,可望成為和好運動的一員。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1條評論

  1. 當時從天主教角度來看是「黃金時期」,這句話是有問題的。
    如果是黃金時期,就不需要改革了。當時的教會就只有一個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教會,而且當時也充斥買賣聖職(Simony)的腐敗,也出現多個偽教宗彼此爭權的醜態。
    當時正值文藝復興,聖經希臘文、希伯來文也受到熱愛,而挑戰教廷「拉丁文」中心的傳統。雖然有許多靈修、教牧書籍的問世,但這些作品基本上是違反教廷的規定。而在鄉野間,方言文學也興起,例如但丁以義大利方言創作,被譽為文藝復興三傑。但當時,教會內部的結構腐敗、抗拒時代思潮,死氣沈沈的氛圍而被視為黑暗時期。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