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機構化服務與社區化照顧的兩難

張嘉芳(樂山教養院院長)

長期需要依賴他人照顧的長者或障礙者,應該使其生活於社區落實在地老化?抑或是居住於機構中?這議題爭論已久,隨著融合的主流思維盛行,無論在學術觀點及政府政策制定上,都已經清楚地認定有長照需求的服務使用者,理想上建議留於社區生活,而非機構,以增加社會參與、尊重自主與達到個別化生活之目的。然而,隨著家庭型態改變、少子化與雙薪家庭的普通存在,家庭是否仍普遍具備長期照顧功能,值得關注討論。

5月18日,高雄市發生一件駭人聽聞的兄殺妹事件,30年來受父母交託照顧精神疾病妹妹的哥哥,因細故一時失控怒砍妹妹致死。事件發生,震驚社會。特別是行凶者平時待人和氣未有前科,卻因不堪長期照顧精神障礙者,一時失去理智鑄成大錯。

長期照顧障礙者的壓力,及其身心耗損,若非親身經歷,其中的壓力與負擔,不是局外人所能夠體會。因此,若站在照顧者立場與角度,社區化或機構化的選擇,「理想」與「現實」間存在著太大的兩難與矛盾,從來不是單一選擇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長照2.0政策上路,社區照顧服務受到大力支持與重視,然而,機構服務的存在卻仍有其不可取代性。特別是心智障礙者老化與一般年長者的老化,面對著幾乎完全不同的狀況。

一般人晚年多數可能子孫滿堂或擁有不錯的經濟基礎;但心智障礙者卻不然,要面對父母離世手足疏離,甚或是舉目無親,且經濟上多半匱乏;少數家有恆產者,仍然要擔心其自主能力的受限,有誰能為心智障礙者主張其最佳利益,或保障心智障礙者接受照顧無虞?

公視人生劇場系列影片──《只想比你多活一天》,講述一個老憨兒的父親,面對自己年邁甚至失智,擔心自己萬一過世之後,兒子無人可照顧,沉痛地說出「只有送走了他,我才能安心離世」的無奈心聲。這樣的心情道盡了許多心智障礙者家庭面對的困境與問題。

以目前國內心智障礙者的全日型機構現況,更加重了服務使用者不流動的窘境。多數機構並未收滿,但礙於照顧人力不足,仍然普遍存在一床難求的現況。排隊等候者眾,也間接造成已入住機構者不敢隨便離開,免得再也進不來。在服務使用者完全零流動的情況下,卻也意味著障礙者的機構化照顧難以取得,新的需求完全進不到全日型的體務提供系統之中,

社區式照顧也好;機構化服務也罷,能夠提供障礙者適性與適切服務者,都應該受到政府與民間相同的支持與尊重,共享對等的資源相輔相成。畢竟,對於許多心智障礙者而言,在面對逐漸老化與親人不再的未來,機構極可能是他們最終的家。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