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教會事工研討會不會?(2-2)【特別企畫】

為迎接新年新事工,眾教會年底之前都會召開事工研討會,確認新一年重點事工。但教會事工是否預先計畫就一切穩當?事工的推展是靠超群的牧者獨力撐起,或眾人一起參與來完成?新年伊始,讓我們一起來思索教會推展各項事工之目的和意義。

 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 

牧師超群或眾人參與?

採訪◎林文凱

「等一下有人要來看棒球!」訪談進行到一半,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主任牧師劉炳熹突然說道。他指的是讓整個台灣熱血沸騰的「2024世界棒球12強賽」,當時正要進行複賽的首役。或許在教會看棒球實況轉播還不到破天荒,但也確實聽到有與會者這樣說:「這是我第一次在教會看棒球比賽!」

創造空間,帶動最大「來客率」

這幾年,東門教會推出許多有趣的事工,如何發想與實踐令人好奇。但被問到教會如何制定年度計畫?如何鼓勵眾人參與?又如何在「牧師超群」與「眾人參與」之間找到平衡?劉炳熹卻直言這不好說。他認為,教會事工的核心追根究柢是問:「到底要不要宣教?」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但他指出,宣教所需的創意或靈感,往往不是來自年度的事工研討會議。

「若沒有新的人來到教會,要怎麼傳福音?」劉炳熹認為,最好的方式不是進行「陌生開發」。以福音策略的角度,他形容傳福音是要「創造最大的來客率」。因此,有別於多數宗派的教會總是迴避政治,他卻善用這一點。2024年5月,為回應藍白兩黨的不當修法,反對的公民組織了「青鳥行動」到立法院外頭陳抗。劉炳熹敏銳地察覺此需要,「有許多曾參與公民運動,如太陽花學運的人,這次因工作與家庭無法像過去一樣積極北上參與公共事務。」他決定為這些人創造空間,「讓這些人有地方抒發,也藉機關心他們。」5月28日,當台北的集會達到數萬人的高峰,東門教會廣場也擠滿了熱情關心的群眾,洶湧人潮甚至外溢到馬路上。

教會提供民主運動場地,創造最大「來客率」。(攝影/Dalul)

如果遇到不同的政治傾向該怎麼辦?劉炳熹表示,他反對劃分陣營,無論支持哪個政黨,都應該關心。但「我希望接觸到那些價值觀相對靠近、容易認同的人。只要這些人願意走進東門教會,任務就完成了一半。」因此,教會為這些人提供對話空間和適切關懷。「如果有一場活動能吸引超過1000人,那就代表有1000個人可以接觸、交流,這些人若有十分之一願意認識教會,那已經非常驚人了,不是嗎?」

「但也不是每間長老教會都有辦法這麼做,」劉炳熹認為,這取決於牧者如何認知教會具備怎樣的歷史脈絡。例如東門這間超過百歲的教會,已不只是信徒參與禮拜的中心,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建築特色,與台南的城市歷史與文化密不可分。

連結城市記憶,善用教會資產

「台南人可能不知道這就是東門巴克禮教會,但他一定知道東門路上有一座禮拜堂。」劉炳熹提到,「連結城市的記憶,是教會寶貴的宣教資產。」他指出,早在20年前,教會就成立歷史小組,負責管理相關檔案。修復與保存教會重要的資料與文物,早已是眾人的共識。當時在同工協助下,申請到兩筆大的補助款,眾人開始討論要外包,或成立自己的修復團隊?他笑說,或許他們真的是「頭殼壞去」,竟決定自己來。「令人驚訝的是,居然還真的有人來應徵!」

「推行類似的專案,出發點很重要。」劉炳熹分析,若是在年度事工會議上討論,可以想像會提遠大目標,然後糾結於預算。大部分的長執同工都是帶職事奉,也有負責的例行性事務,心力畢竟有限。「我們的年度會議其實很簡單,主要是把例行活動填上去,例如復活節、聖誕節,然後交由各部門去執行。」

劉炳熹解釋,事工並不總是要所有人一起討論、決定,因為教會內早有各部門清楚劃分責任和分工。「如果今天有個需要關懷的對象,必須召集所有長老討論嗎?當然不用!」他說,大部分的例行活動都不太需要牧者費心,但是當長執同工遇到困難時,也會自然而然尋求牧師協助,這時再視情況介入整合,協助解決問題,以確保事工順利推行。

劉炳熹指出,這就是「成全」與「共生」,不論與教會外的單位合作或教會內的牧養,他皆奉行此一牧會哲學。對外是追求與城市及台灣共好,對內則是強調事工的靈活性。他認為事工不需要複雜化,回歸單純的人與人的互動,效果反而更好。「像我自己熱愛看棒球,只是私下邀請人一起來看,這樣簡單的互動就可能成為建立關係的起點。」

劉炳熹又舉教會行政大樓三樓的「健身房」為例,起初是因為教會有些閒置空間,當時他想:「如果一年要花幾千元去健身房,用這些錢買自行訓練的設備,可以買到什麼?」因此先添購一個單槓架、一組槓鈴,然後就自己開始練。沒想到漸漸吸引其他人參與,甚至有人拿自己繳月費的錢來添購器材。「後來彰基醫院鹿港分院有台大型重量訓練機要處理,詢問有沒有人要?只是要自費運送和組裝,因此我就找一些人湊錢。結果在教會完全沒出錢的情況下,就建置了一間健身房。甚至有執事還主動提出,說要開設『熟齡健身班』。」

* * * * *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如何在牧師超群與眾人參與之間找到平衡?劉炳熹只淡淡笑說:「牧師超群其實就是為了讓眾人參與!」但這些仍建立在探訪、講道或查經等基本的牧養工作上。他給其他牧者的建議是,無須把自己搞得太累,而是要想清楚如何好好生活,並以之影響身邊的人。

延伸閱讀:【特別企畫】教會事工研討會不會?(2-1)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