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1月4日上午於Kulaljuc(泰武)教會,Payuan(排灣)中會教育部舉辦族語繪本《愛與勇氣Kiljivak katua Rakac》新書分享會。這冊繪本也是中會於2024年慶祝設立60週年時的獻禮,以排灣牧長多年來採集、編撰的排灣族傳說故事為文本,由青年Aruwai Madjiling(馬郁芳)繪製、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在新書發表會上,中會總幹事Ljegean Tudalimaw(樂歌安・督達里茂)牧師直言,這冊繪本的存在,恰好擊破立委高金素梅近期對原住民教會的造謠;事實上,早在沒有任何經費挹注的前提下,教會就已經投入族語保存和傳承事工。

Ljegean Tudalimaw點出,在施行國語政策的威權時代,宣教師懷約翰就與排灣族牧長為族語宣教,特別以變體的注音符號來編寫族語聖詩。至今中會仍持續推動族語聖經翻譯、族語聖詩改版,而這冊繪本是新的開始,是系列中的第一冊。
她回憶在2017年,中會透過宣教大會擬定《五年宣教白皮書》,其中特別以開放空間會議邀集許多主日學老師們探討兒童事工的發展與轉型可能;當時就提出希望推出符合排灣族文化的主日學教材,這個願景如今終於實現。Ljegean Tudalimaw說明,不僅是族語繪本本身,書末附錄的親子導讀和信仰解析,更讓文化得以深入家庭、與福音接軌。

中會議長Saljaqelet Pavavaljung(許瑞美)牧師則感謝中會教育部的策劃,以及參與其中的牧長、同工。希望透過繪本讓更多人認識排灣族的語言、文化和歷史故事。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教育幹事Rii Taljimaraw(日依・達里瑪勞)牧師表示,長輩們過去是以口述傳承族群故事與經驗;而在教會主日學裡,孩子們也能藉由聆聽故事,建立對上帝話語、對族群文化的認識。她盼望透過更多元的工具,讓老師們更有自信、以更豐富的內容帶領孩子們認識上帝。
長期參與教育事工的Timur(三地門)教會主任牧師Giljgiljaw Rarangalj(陳明光)分享,這一切要從2002年說起:當時教育部的同工們就討論要以排灣族文化設計主日學教材,讓孩子們能認識自己族群的故事,並希望能夠藉此掌握對自己族群的文化詮釋。搜集與編撰的過程經歷許多挑戰,且相關資料有很長時間封存在電腦,直到宣教大會、記念中會設立60週年,才重新被翻找出來與增補、修訂、校對,尤其讓文本的呈現能夠最大程度尊重不同部落版本。

Aruwai Madjiling介紹創作與視覺安排的巧思,包含考量繪本應該老少咸宜,所以書中動物、植物、人物畫風是寫實或童趣需要衡量;如何去理解較為陌生的愛情故事等。她強調,這冊繪本有文化、語言、日常和信仰的連結,真實呈現排灣族人的生活樣態,希望讀者們喜歡。
《愛與勇氣Kiljivak katua Rakac》當中有三則故事:〈小鹿取火記〉〈石灰、檳榔與荖葉〉和〈螃蟹和鰻魚的故事〉。〈小鹿取火記〉講述勇敢的小鹿為躲避洪水的族人取來珍貴的火種;〈石灰、檳榔與荖葉〉娓娓道來為何排灣族的婚姻禮俗裡以石灰、檳榔與荖葉為聘禮,象徵愛情堅定而長久、百子千孫;〈螃蟹和鰻魚的故事〉則提醒不可過於安逸散漫,免得危險逼近仍沒有察覺。

發表會中有繪本朗讀,邀請Kulaljuc教會的高澐孺同學;而示範教學則邀請Kulaljuc教會的執事、武潭國小主任楊美蓮。楊美蓮以〈小鹿取火記〉為例,先邀請眾人分組討論何謂「真正的勇氣」,藉此初步認識與會者的性格。接著以「問答」的方式說故事,例如「發生什麼事?」「他們要拿什麼?」和「他做了什麼事?」等,激勵與會者認真閱讀、聆聽、回想和表達。
她也透過故事的發展、轉折,與眾人討論遇到挫折怎麼辦?生活中是否有勇敢的時刻?最延伸到繪本收錄的經文,以及補充介紹被納入國小教材、為巴基斯坦女孩爭取受教育權的「馬拉拉・尤沙夫賽」故事,強調看見不義與有人受苦、因著愛而挺身而出的勇氣。
新書發表會最後,主持人Ljegean Taljvadang(陳恩惠)牧師在總結時點出,這冊繪本不只適合兒童主日學,相信學青、社青、長輩也適用;邀請各教會支持,努力推廣、積極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