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健身房】從心開始的自我成長

──從防禦到自在

◎顧浩然(諮商心理師)

「當你覺得對方在質疑你時,會想到什麼?」「小時候被父親指責、辱罵……」這類對話,有時會在諮商中出現。這些反應,其實都和我們內在的生存機制有關。

我們若觀看動物頻道,會發現羚羊等不具攻擊性的動物,一旦感知到周遭異狀時便會立刻警覺;當侵略者靠近,甚至撲上來的時候,牠們不是逃跑、反擊,就是僵住,無法反應。這些都是自然求生的本能。

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歸納出四種人類面對壓力的求生存姿態:討好、指責、超理智及打岔。無論是哪一種姿態,都沒有對錯、好壞。那只是很自然的反應。

常言道:「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理想上,我們都希望在關係中感到自在;但現實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命經驗。幸運的人,可能正向經驗較多,例如常被鼓勵、認可,自然較有自信。反之,不那麼幸運的人,可能過往常經驗被責罵、忽略,這些負面經驗易形塑不適當的自我價值觀。

不可否認,在負面經驗中長大的當事人,容易將這些經驗視為「自己就是不好」,難以區分「我只是『擁有』這些經驗」和「我不是這些經驗」。若未探索生命經驗如何影響價值觀與人際關係,就容易因他人提出不同意見,喚醒過往不被認可的創傷,啟動求生本能,準備戰鬥。

求生本能是自動化的,不假思索。如同不小心觸碰熱水壺會立刻縮手,不會有人還去想:「這溫度幾度?會不會燙手?」真這麼想,手可能就嚴重燙傷了。

那麼,如何在面對不同意見或批評時,不快速啟動自我防禦,減少衝突或不適?首先,增加自我覺察是第一步,練習辨識,提出不同意見的人,不是過去批評、傷害你的人;同時,辨識自己身處當下,而非過去;更重要的是,接納不完美,我們永遠不會完美。若能接納不完美,就較不易受他人批評影響,而啟動自我防禦。

接納自己已是夠好的人,在夠好的基礎上學習成長。他人的意見,適合的就吸收,不適合的可以不理會。
祝福大家,都能越來越喜歡、接納自己。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