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65年馬雅各醫師來台灣投身醫療傳道,新樓醫院努力以服侍行動、愛心關懷帶來醫治與盼望……
文圖◎新樓人
2025年欣逢新樓醫院160週年,我們回顧來時路,發現布滿崎嶇與挑戰。新樓醫院創始者馬雅各醫師蒙召在1865年從英國來到福爾摩沙,開始踐行醫療與傳道的使命。歷代接棒者克服重重障礙,勇敢承接這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未來,我們也不畏懼各種挑戰與困難,因為上帝的恩典始終保守、看顧並帶領新樓醫院繼續向前行。
新樓醫院的歷史,就是台灣宣教史與西醫發展史的縮影。我們按敘事角度與年序分為歷史的五個時期和信仰的三個面向,回顧新樓醫院160年來的歷史與上帝恩典的軌跡。
歷史的五個時期
一、開創期:1865~1900年,醫療宣教
1865年,馬雅各醫師在杜嘉德牧師的鼓勵下投身醫療傳道。他暫別未婚妻,來到當時被稱為福爾摩沙的台灣,在府城看西街(今仁愛街)創立了台灣第一家西式醫館,作為行醫及福音宣教的根據地,是醫療、教堂及住所三合一的場所。然而,不幸的是,僅23天後,由於謠言四起,醫館遭受惡意攻擊而被搗毀,馬雅各的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脅,於是被迫撤往打狗(今高雄)有英國領事館保護的旗後(今旗津)。
儘管如此,馬雅各醫師並未放棄。一方面在旗後持續醫療傳道,並深入打狗、府城偏遠山區建立教會,另一方面等待時機重返府城。1868年年底,他返回府城,隔年在二老口租用許厝公館設立醫館並建禮拜堂。他醫術精湛,又能以台語溝通,所以病患與信徒逐漸增加。
1871年,馬雅各醫師返回英國,德馬太醫師接任院長,病人數持續增加。1879年,安彼得醫師接任第三任院長,由於醫術卓越,受到台灣最高行政長官的重視,但醫館空間不足的問題日益明顯。儘管拓展困難,最終仍於崙仔頂購地(今新樓醫院院址),興建大型醫院,奠定新樓醫院的基礎。
二、扎根期:1900~1935年,啟用新院
1900年,新院啟用後命名為「新樓醫院」,設有台灣首創的手動升降機,便於病人上下位於二樓的開刀房。另引進各種先進的醫療設備,並設置隔離病房。
1901年,馬雅各醫師的次子馬雅各二世醫師與其具護理人員背景的妻子來到台南,承接父親的醫療傳道使命。他積極栽培本地醫護人員,啟用蒸汽消毒器與X光機等,並推動戒除鴉片、性病防治,關懷與治療麻瘋病(癩病)病人。1908至1909年間,馬雅各二世返英,由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衛醫師代理新樓醫院院長。
1914至1918年間,戴仁壽醫師擔任院長,他注重看護與衛生,於1917年出版以白話字撰寫的《內外科看護學》,成為重要的醫學教科書。1919年,馬雅各二世再次出任院長,並於1922年成立更生院(鴉片戒毒所)及癩病治療所,為台灣癩病治療開啟新篇章。
1923年,周惠憐醫師接任院長,增設更生院、麻瘋病治療所與肺結核病房,開創台灣肺結核防治的先例。又設立小兒病房,吸納本地醫師如林惠人與石遠生。
三、轉型期:1936~1985年,在地經營
1935年之前,新樓醫院均由英國差會派遣的宣教師與牧師在台灣推動醫療傳道。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哨戰在歐洲,英國差會基於風險考量,將新樓醫院移交給台灣本地教會。1936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部大會台南中會接手,台籍醫師楊雲龍、顏振聲先後擔任院長。
此期間創辦產婆研習所,提供助產士教育訓練並授予證書,惠及各地婦女,為醫療界及公共衛生開創新里程碑。顏振聲醫師以白話字撰寫《南部教會醫療傳道史》,是台灣首本有系統的醫學史著作。
1944年,二戰末期,日本政府徵用新樓醫院作為戰時醫院,番匠鐵雄任院長。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時歸還,醫院已殘破不堪,此後醫療工作中斷了五年。
1950年,新樓醫院以南大新樓診療所的形式重新開始,由施文子醫師擔任所長,至1956年林玉麟醫師接任。1961年,台南基督教醫療團接續診療工作,劉瑞仁牧師擔任所長,由團員醫師輪替為民眾提供平價義診。1973年由謝再生牧師代理所長,至1976年將職務交給余克賢牧師。1982年,台南中會通過徐連作長老擬定的〈新樓醫院復興案〉,於1983年奠基拆除舊建築,重建新樓醫院。
四、深耕期:1985~2025年,重建深耕
1985年底,新樓醫院西棟醫療大樓重建完成,鄭良誠醫師就任重建後第一任院長。隨後設立東棟醫療大樓、新樓安南診所與麻豆新樓醫院,並通過地區教學醫院評鑑。接續又設立福音視聽圖書館、幼幼兒童發展中心、馬雅各醫學紀念館。1998年成立馬雅各紀念病房,是台南地區最早設立的安寧病房,提供身心靈全人照顧。同年,許重勝醫師代理院長推動建設麻豆員工宿舍與台南新樓醫院南棟醫療大樓,台南新樓醫院升格為區域教學醫院。1999年,莊明雄醫師接任重建後第二任院長,以Sin-Lau Hospital建立醫院核心價值,即服侍(Service)、愛心(Love)、盼望(Hope)。
2008年,黃祖源醫師就任重建後第三任院長,親赴印度、史瓦濟蘭等地進行義診。確立醫院宗旨為「成為社區身、心、靈健康維護的標竿醫院」。台南新樓醫院成立重症急救加護中心、癌症資源中心及馬雅各健康檢查中心,麻豆新樓醫院則升格為區域教學醫院。2015年,麻豆新樓護理之家啟用。2016年,蔡江欽醫師就任重建後第四任院長,推動布吉納法索、屏東及台南山區國內外義診,並成立多處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及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深入社區醫療工作。
2020年,劉啓擧醫師就任重建後第五任院長,推動醫療資訊化與自動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超前部署加強人流、物流管制,確保醫療不中斷。另外,成立新樓馬雅各醫療傳道團進行義診,設置大衛、雅各等高級病房,與成大醫院及仁愛醫院簽署合作協議,購置毗鄰醫院之四間透天厝作行政辦公使用。2022年啟動新樓文化再造與傳承,推廣當責文化。
五、展望期:2025年~,再造永續
未來,新樓醫院結合當責(Accountability)與敬業(Engagement),全面推動ESG(環境、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吸引專業人才,實踐醫療與宣教的永續使命。新樓醫院起源於國際醫療資源,未來也將積極參與醫療服務的國際化。在超高齡社會挑戰下,進一步深耕社區醫療,強化長期照護服務,滿足弱勢族群的需求,推動在宅急症醫療照護。簡言之,走出醫院服務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群,實踐「多走一哩路」。
另一方面,新樓醫院整合歷史及初心,打造「新樓人」的文化與認同,結合醫療專業與福音策略,共同書寫榮神益人的未來。
一路走來,新樓醫院從不追求高利潤與大規模,堅守宣教與醫療使命。面對健保衛生政策的快速變化、醫療資源競爭加劇、醫療科技快速發展等種種挑戰,我們致力於創新智慧醫療與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提升醫療品質,秉持「當責與正直團隊」(Accountability & Integrity Team)的精神,堅守當責、廉正、誠信與正直的態度。在上帝的帶領下,期能成為醫療專業與福音宣教的典範。
信仰的三個面向
新樓醫院160年的歷史,見證基督信仰如何在醫療工作發揮力量。這段歷史呈現相信、堅持與實踐三個面向的信仰觀。
一、相信:沒有懷疑,只有相信。
相信是信仰的起點,也是醫療傳道使命的基石。馬雅各醫師深信,他成為醫師並非偶然,而是上帝的呼召,目的是為傳揚福音。即便遭受逼迫與生命威脅,他依然毫無懷疑,勇敢前行,堅定地履行使命。他認為,自己的醫學教育和臨床經驗並非最終目的,而是工具,真正的使命在於帶領人們因信仰得著新生命。
後繼者延續了馬雅各醫師的信念。安彼得醫師購買崙仔頂的土地建設新樓醫院,楊雲龍醫師和施文子醫師雖缺乏國際支援,處於各項困難中,依然憑著相信,接續醫療工作。他們相信上帝的供應和引領讓醫療事工能夠突破困境,繼續傳揚福音。從創院到今日,這樣的信念不僅促成醫療提升,也讓無數病患體驗身心靈的全人醫治。這信念教導我們,在困難面前,要相信上帝的大能與帶領。
二、堅持:沒有放棄,只有堅持。
堅持是新樓醫院歷史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從創院至今,無數宣教師、醫師和牧師,皆因堅持使命而克服重重挑戰。他們面對的不僅是惡劣的環境和流行病的威脅,還有文化差異、家庭分離的孤獨,以及外在的壓迫與偏見,甚至宋伊利莎白醫師、盧嘉憫醫師等因染病而犧牲生命。
馬雅各醫師在府城初遭排擠,但他堅持不懈,繼續在其他地區行醫傳道,最終重返府城,建立醫館與教會。德馬太醫師接續前人的腳步,完善醫療制度。而王受祿醫師、劉瑞仁牧師則在戰後廢墟中開始診療工作,展現了面對絕境時的堅持。
面對困境亦不放棄的堅持在歷代新樓人的身上充分展現。面對政策變化、經費匱乏等挑戰,不僅將醫療傳道延續,更擴展至長期照護,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以受惠。因為堅持,不僅是對上帝應許的信靠,也是對全人關懷的使命承諾。
三、實踐:沒有藉口,只有實踐。
信仰的力量在於實踐,實踐正是新樓醫院歷史中最動人的篇章。馬雅各醫師突破當時民俗與漢醫的抗拒、安彼得醫師克服購地和建立新醫院的困難,他們以實際行動展現對信仰的忠誠與對使命的堅定。
即便在最困難的時期,新樓醫院從未因外界環境的惡化而止步。二戰期間,醫院被徵用,醫療工作中斷,但戰後仍在極端匱乏的條件下重建診療所,突破困難實踐醫療傳道精神。
1985年,新樓醫院進行歷史性的重建。儘管籌建過程面臨各種艱辛以及經費不足,但院方與教會憑藉堅定的信念,以有限的資金重建成十倍規模的醫院。由僅有二位醫師的診療所發展為近二百位醫師的醫院,在醫療缺乏地區設立醫院與護理之家,實踐醫療與福音的使命。
×××××
相信、堅持與實踐這信仰三大面向,在新樓醫院歷史中生動地詮釋與實踐。從馬雅各醫師的開創,到歷代醫師、牧師與信徒的傳承,皆用行動見證信仰的力量,也證明醫療與福音的結合能帶來深遠的影響。面對未來,新樓醫院將繼續以服侍行動、愛心關懷帶來醫治與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