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眼光讀經寫作工作坊 走讀歷史看見台灣獨特性

(攝影/Dalul)

【Dalul台南報導】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主辦的2025年「新眼光讀經寫作工作坊」,於1月6至7日在台南舉辦。今年工作坊研討聚焦於台灣宣教史蹟,工作坊期間也提供參與牧長手冊,以及記錄荷治時期在台宣教師觀點《熱蘭遮之淚:17世紀荷蘭牧師溫世繆在福爾摩沙的生命故事》一書。在1月6日下午參訪安平熱蘭遮城及其周邊建築遺跡,了解400年前安平周遭西方人及宣教師的生活情境;也走訪看西街教會以及周邊鄰里變化,由看西街教會牧師黃偉力介紹教會的歷史,「聚珍台灣」的王子碩老師介紹看西街周遭的歷史地貌。

總會傳道幹事陳澤胤牧師表示,此梯次工作坊內容著重於從「世界的台灣」視角,來探討台灣宣教歷史,以期待讓「新眼光讀經」成為更具台灣主體性的讀經運動。工作坊的開會禮拜,由傳道委員會主委黃旭正牧師以使徒行傳4章1至12節內容,以「基督以外,別無拯救」為題證道。

(攝影/Dalul)

禮拜後的第一場專講邀請鄭仰恩牧師,以「大航海時代的宣教與改革宗信仰入台」為題分享,期望從世界的發展脈絡中,看見台灣宣教的開展與世界的淵源;鄭仰恩表示,起初天主教在海外擴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大國家主導了全球海權,然而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荷蘭和英國加入爭奪,荷蘭在亞洲的崛起也帶來了改革宗教會的宣教傳統,尤其是在印尼、錫蘭和台灣,基督宗教也在這個時候首次來到台灣這塊土地上。

而在這之後蘇格蘭教會的海外宣教運動,更在台灣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蘇格蘭教會在當時有著溫和黨和福音黨不同路線之爭,但也因此有啟蒙思惟也具有宣教熱情,交融出積極推動海外宣教的動力。他表示,這種福音宣教主義結合啟蒙思潮的教育傳統,除了促使當時許多蘇格蘭背景的宣教師來台,更是在台灣注入了理性思潮和福音精神,對台灣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攝影/Dalul)

工作坊尾聲則是邀請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牧師,以「如何運用古蹟及歷史文物素材於信息寫作」為題分享,盼讓與會牧長能將這兩天所學,應用在寫作新眼光讀經信息中;他指出,運用這些歷史文物與古蹟,可以通過分享聖經地點相關的背景與故事,或是透過歷史文物作為例證和比喻,來傳遞神學觀點;也能反思教會的歷史,教育信徒關於歷史的傳承與精神。例如以宗教畫作說明神學意涵,或介紹禮拜堂的建築結構,探討其中所蘊含的信仰理念,介紹殉道者的遺址,提醒信徒堅定信仰,勇於面對挑戰等等。

而在歷史文資的使用上,他指出基於社會史和地域史研究角度,收集本土資料是研究台灣基督教歷史神學的重要起步。像是賴永祥長老所匯集而成的史料,透過蒐集本地教會及信徒的史料,如沿革、紀念册、家譜、傳記、回憶錄等,運用網站分享的方式,讓更多人能使用與看見;他表示台灣教會史研究應關注基督教對台灣社會的影響與互動,同時不忽略本地傳教者、任職者及信徒的角色。

本土歷史神學研究除了資料收集外,更重要的是本土觀點的形成。目前亞洲本土神學的主要發展主軸為「後殖民神學」和「去殖民神學」,二者主張建立本土基督教主體性,包括對自我宗教文化經驗和身份認同的肯定,以及在政治、經濟情境中的信仰反省。盧啟明期待,期望透過大家的努力,能夠讓眾教會成為一個「有歷史感」的教會,凝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閉會禮拜由新眼光讀經推動小組吳志仁牧師以「認真、傳真」為題,勉勵與會牧長。今年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160週年,故選擇PCT宣教起點的府城看西街周遭作為走讀參訪場域。除此之外台南市於2024年也舉「台南400」的系列活動,台南對於整個台灣宣教史來說,更具有獨特的意義;台南神學院的禮拜堂也在去年底剛完成修復,安排以文物修復的角度,走訪周遭的古蹟群及周邊的總會歷史檔案館。所以特別將今年的工作坊辦在台南。

(相片提供/傳道委員會)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