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禾撒
維多利亞是溫哥華島最南端的城市,這是住在亞熱帶台灣的我初次造訪,終於搞清楚溫帶加拿大溫哥華、溫哥華島及維多利亞的區別。溫哥華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低陸平原地區一沿岸城市,為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溫哥華島則是英屬哥倫比亞省西南隅的太平洋島嶼,鄰近溫哥華,島上有大大小小的城市,總面積大小跟台灣差不多,人口卻只有80幾萬,其中約40萬人住在島上最大的城市維多利亞。
自由的殿堂
1858年,夫拉則河谷出現淘金潮後,維多利亞迅速成為淘金者的補給站,人口激增。淘金潮帶來了首批亞裔移民,蓋莫倫街成為全加拿大第一條唐人街。之後數十年的時間裡,維多利亞一直是加拿大最多亞洲人聚居的城市,曾被華人稱為「大埠」。
來到維多利亞,可以漫步在洋溢英倫風情的街頭,亦可乘坐馬車穿越歷史街區。當馬車優雅地錯身而過,遠處傳來穿透力極強的樂音,大夥兒循聲而去,在廣場轉角處看見一位英挺的帥哥身著傳統蘇格蘭裙,正即興演奏風笛。
遠處矗立著在地最著名的景點──氣派的英屬哥倫比亞省議會大廈,這幢建於1897年的新巴洛克式建築座落在港灣畔,是維多利亞最具分量的歷史建築。建築前面的草坪矗立著維多利亞女王的雕像以及一尊士兵雕像,記念英屬哥倫比亞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中陣亡的軍人。
我們從一旁的玫瑰園散步過去,經過噴泉,爬上階梯後走進宏偉的圓頂大廳,欣賞壯麗的壁畫,認識英屬哥倫比亞省的歷史故事。大廳放置了一艘象徵族群橋梁的獨木舟,讓我在這個民主殿堂裡呼吸到一種自由共融的氣息。
回途我們經過可愛的漁人碼頭。這個碼頭不大,除了一排排色彩繽紛的房子,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看到海獅、海豹。來到漁港,當然要吃吃看道地的炸魚薯條啦!
工業發展的痕跡
主裡的家人分別從高貴林、西雅圖兩地乘車來到溫哥華,兩姊妹情意款款地接待,帶我們透過移居者的眼睛認識溫哥華。溫哥華與維多利亞隔海相望,生活更接近美式風格,與維多利亞的歐洲風情形成鮮明對比。
首站,我們步行在溫哥華懷舊風濃厚的煤氣鎮街區,這裡是溫哥華開埠後最早開發的社區。街道上最大的亮點就是建於1977年、全世界第一座蒸氣鐘,和日本北海道小樽1977年打造的蒸汽鐘並列全球唯二。蒸氣鐘每15分鐘會鳴笛與噴氣,整點則會傳出仿英國大笨鐘的鐘聲。我們是標準觀光客,刻意站在紅磚建築麥克雷里倉庫前等待,聆聽響徹雲霄的鳴笛聲。
固蘭湖島是溫哥華的半島,有許多大型藝術創作市集。水泥工廠裡聳立著六座水泥塔,彩繪成六個小巨人,作為此地工業的見證。這裡曾是工業區,水泥工廠和機械工廠運作至今。1970年,工業小鎮轉型為多功能的文青小鎮,有餐廳、市場、藝術中心、藝術及設計大學、水上房屋等,非常適合一家大小來這裡踩街。
溫哥華還擁有數個不同風貌的花園。我們造訪溫哥華的最高點──可鳥瞰全市的伊莉莎白王后公園,這裡曾是玄武岩採石場,採石場於1911年關閉,後來改建成精緻的花園,記念喬治六世和皇后伊莉莎白。1939年,喬治六世和皇后伊莉莎白王后偕當時的伊莉莎白公主──後來的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訪問溫哥華,轟動一時,後來花園就以王后的名命名。
我們也造訪史丹利公園,此公園有長達十公里的海岸步道環繞,占地極為廣闊,是加拿大最大與北美第三大市立公園。園內樹木超過50萬棵,許多是百年樹爺爺,供許多野生動物棲息。這裡還有北美最大規模的原住民圖騰柱,造型獨特、色彩鮮豔的圖騰柱共有八根,上面刻有老鷹、鯊魚、鳥等各種圖案,展示加拿大原住民的文化和歷史。在大自然環繞下,這些藝術創作與陽光、空氣、水相伴,象徵原住民的生命之歌繼續在這塊沃土傳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