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發展就是蓋大路?從深入對話凝聚共識

(相片提供/花蓮縣政府臉書)

【林婉婷採訪報導】從去年6月提出、充滿可行性爭議的「花東交通三法」,到12月通過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引發部分民眾對曾任花蓮縣縣長、現為立法委員的傅崐萁不滿,甚至有「抵制花蓮」的聲音。然而,政治人物的口號與政見,就能完全代表當地居民對地方發展的想像嗎?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於今年1月6日舉辦線上講座,由專員梁聖岳、兼任專員莊慕華主講,分析「花東交通建設」如何成為政治籌碼,並說明地公立場,希望跳脫「開發」與「環保」二元對立,攜手公民與政府一起探討未來方向。

梁聖岳說明,花東人口僅占全台2%、但土地面積占20%,不過受限于山地、縱谷和海岸地形,實際能使用的土地有限,並且要考量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侵襲風險。族群方面,以花蓮縣來說,包含台語、客語、華語族群和原住民族,組成多元,但是整體居民對地方認同低落、有相對剝奪感,較難凝聚地方發展想像共識。

要安全回家就要蓋大路?

根據統計,花蓮縣近十多年來約八成經費來自中央,而地方許多產業又仰賴縣政府支持;在資源高度依賴、資訊更新不易的狀況下,容易有政治壟斷的問題。在花東,「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是重要議題,但梁聖岳以《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為例說明,交通政策推動不僅僅是興建設施就好。通常大型道路工程計畫光是施工前就需要約五至十年的規劃期,包含計畫、評估可行性;由於此階段資訊不公開、缺乏公共討論,因此經常在進入規劃、設計階段爆發衝突、傳出爭議。且急於施工、缺乏細節評估與規劃的建設,更有可能因為日後遇颱風、地震等災害而頻頻損毀,需反覆修復或更大規模的改善工程。

除了硬體建設,「管理措施」也是討論交通政策時不可忽視的面向;管理包含災害因應、車流管制、道路標線與號誌設計等。比起投入新台幣2500億元經費建設花東快、只為節省36分鐘,或許應該先思考「管制」改革是否可以一定程度縮短交通時間。

梁聖岳提醒,兩地的交通設施可能帶來吸管效應,讓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據統計顯示,當蘇花改通車後,在地觀光旅店平均房價大漲、住宿率卻下降,顯示交通建設的實際效益不會全然符合預期。他認為地方發展的問題要細緻考量,不是靠興建單一大型交通設施就能完全解決。

崙天便橋因豪雨封閉。(相片提供/花蓮縣政府臉書)

誰來決定資源怎麼分配?

莊慕華和與會者們探討「對地方發展的想像」。事實上在去年「花東交通三法」被提出後,地公花東辦接連舉辦多場「小客廳」分享會,近距離與在地居民交流對花東未來發展的想像。為讓更多關心議題的外地朋友也能參與,因此有6日晚間這場「大客廳」線上講座。

莊慕華強調,地公所期盼看見的發展,是「自然與人類」的平衡。重視自然並不是要完全禁止人類活動,而是重視環境的「乘載和恢復」,且人類能重拾「權利與義務」。她進一步以菲律賓、泰國在近年來都曾關閉觀光海灘、讓環境恢復的例子,提到這很可能也是花東會面臨的命運;若政府要發展永續的觀光,應考慮到環境的負荷和修復。

而人類要享有權利,就必須承擔義務,否則權利恐怕也無法被實現。她以2011年通過的《花東地區發展條例》和國庫分期撥入、十年400億元的「花東地區永續發展基金」為例;初期花蓮縣政府曾意圖建設國際級F1賽車場、18層地獄主題樂園,但過於不切實際的規劃引來社會關注與批評;由於民間監督力量介入,類似的提案也減少。該基金投入項目多元,包含原住民族文化保存、環境與數位教育、地方創生建設、觀光產業發展、社會安全網、防災與救災等;截至2021年,基金還剩255億元。

莊慕華直言,哪怕花東需要資源,但也要符合「程序」「執行」和「世代」正義。盼望在地居民不要被「無法發展」的恐懼綁架,而是能夠像監督花東發展基金那般;如此一來,就算新《財劃法》上路,民間力量也能盡可能不讓資源分配和使用被政治操控。

當選人完全代表當地人?

講座最後,有民眾提問如果傅崐萁獲得花蓮人的選票支持,是否代表花蓮人也認同他的政見?但莊慕華提醒,選舉結果不代表居民完全接受當選者的政見,事實上,現任副總統蕭美琴也曾在2015年於花蓮奪得過半票數、當選第九屆立委;重點還是要走進居民生活,傾聽想法和開啟對話,發現他們在每個選擇背後的考量和疑慮。而地公身為非政府組織,會持續揭露資訊、監督政府、呼籲公眾關注,並透過遊說、連署等方式促成政策改變,像是去年成功暫緩七星潭的七間度假村開發案。

講座後受訪被問及「外地人」是否可以參與花東發展的討論,梁聖岳強調,每個人都有資格關心各地議題,成熟的公民社會也應該可以接納不同意見交流;例如花東發展重視觀光,外地人可以提出各自的想像,例如不要興建破壞生態的飯店、消費能夠真正回饋給在地商家等。不過還是要確保做出評論、參與討論時,所依據的消息來源真實、非假消息。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