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整理報導】今年2月3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比較2016年與2024年的人體屍檢樣本,發現大腦與肝臟內的微塑膠顆粒明顯增加,尤以失智症患者大腦內的塑膠濃度最高。不過專家也提醒,現階段仍無法確定這些塑膠顆粒是否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該研究分析包括肝臟、腎臟及大腦組織,共52個大腦樣本。結果顯示,2016年所有檢體均含有塑膠顆粒,且大腦中的塑膠濃度高於肝臟與腎臟。而2024年的樣本則顯示,大腦與肝臟內的塑膠濃度比2016年更高,失智症患者的大腦樣本中塑膠顆粒含量最高。
研究團隊採用多種先進技術(Py-GC-MS、SEM-EDS、ATR-FTIR)檢測塑膠顆粒,結果顯示大腦中的塑膠主要為聚乙烯(polyethylene, PE),這是一種廣泛用於食品與飲料包裝的塑膠材料,也是塑膠垃圾的常見成分。研究進一步指出,2024年大腦樣本中的塑膠含量較2016年增加約50%,反映了塑膠汙染程度隨時間推移而上升的趨勢。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此解析。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邱惠雯指出,雖然研究顯示大腦內塑膠顆粒增加,且失智症患者的塑膠濃度較高,但這只是相關性,並無法證明塑膠與疾病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係。
此外,研究仍有一些限制。例如,雖然使用了多種檢測方法來確認塑膠顆粒的存在,但其中Py-GC-MS方法會將所有塑膠分解成小碎片,因此無法確定顆粒的實際大小與特性。此外,研究並未考量飲食、職業、生活環境等可能影響個人塑膠暴露的因素,這些變數仍需進一步探討。
目前尚無法確定塑膠顆粒是如何進入人腦,但動物實驗已證明塑膠顆粒可穿過血腦障壁進入老鼠腦部。因此,學界推測塑膠可能透過食物、水或空氣吸入後進入人體,再經由血液循環進入大腦,但具體機制仍待進一步研究驗證。
對於公眾關心的「是否應檢測自身腦內塑膠顆粒」問題,邱惠雯表示,該研究樣本數量有限,且存在潛在的分析問題,因此應謹慎解讀。目前尚無證據顯示塑膠顆粒對健康有直接影響,未來仍需透過更精確的分析技術、更大規模的研究來探討其可能影響。
專家建議,大眾無須過度恐慌,但可關注塑膠汙染問題,並減少一次性塑膠用品的使用,以降低人體長期暴露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