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1985年提出分設中會構想、1995年正式召開第一屆春季議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Nanpu(南布)中會於今年邁入設立30週年,特別於2月9日上午在高雄市那瑪夏區的Masinghalan(大光)教會舉行感恩禮拜,有超過千人與會。特別的是,從講台視覺到程序設計中皆融合布農族文化,透過本色化禮拜向一路帶領、看顧Nanpu中會宣教的上帝訴說感謝。

講台設計以小米、杵臼和聖經為主題。小米是布農族重要糧食,也是祭祀的核心媒材,代表生命、豐收、感謝與祝福;而杵臼是處理小米的傳統工具,以杵臼破碎小米才能食用,在設計上與信仰連結,訴說著耶穌的受難與拯救,也回應長老教會「焚而不燬」的精神;聖經則是基督信仰的根基,整體設計提醒著會眾們在生活中仰望信仰、在信仰中珍惜文化。
程序則結合杵音、背負歌或呼喊、小米豐收歌、祭槍之歌、弓琴、報戰功。杵音是布農族和邵族特有樂器,具有傳遞「互相合作」訊息的功能;用於禮拜「序樂和殿樂」訴說著眾人共同敬拜的喜悅。背負歌是布農族頂尖獵人在狩獵歸賦時所傳唱的歌謠,「背負」意指獵人被賦予狩獵智慧和照顧群體的責任,用在禮拜「進場」強調主禮團和特會員具有信仰群體中「生命推手」的職分;呼喊也宣告盛會開始。

祈禱豐收的小米豐收歌則用在禮拜「禱告」,透過音域和諧循環來放下自己、交托上帝。傳統上遊靈媒與族人互動、訴求狩獵平安與豐收的祭槍之歌,用於禮拜「啟應文」代表族人與上帝的對話。而據說是獵人在夢境受上蒼指引而製作、用來抒發心境的樂器弓琴,用在禮拜「頌讚」是宣告一切榮耀歸予上帝。報戰功是布農族傳統歌舞,彰顯勇武精神,用在禮拜中的「回應」以頌讚上帝、振奮宣教。
為了這次禮拜,中會特別邀請致力於布農族傳統樂器製作和音樂教學的「艾秧樂集」,前來指導如何演奏杵音、弓琴。在禮拜中,艾秧樂集負責人Umav Balalavi(烏瑪芙・巴剌拉芾)也代表將響應環保的竹製樂器(杵音、弓琴)贈予中會,並對中會用心設計、舉辦本色化禮拜表達肯定。

感恩禮拜邀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副議長潘恩盛牧師講道。他引用馬太福音6章25至34節經文、「多加給你們」為題,並首先特別提到今年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160週年,感謝上帝讓眾人能在這特別的時刻互相連結,共同見證上帝的愛。
潘恩盛解析主題經文,並分享自己的生命經歷,點出人們常著眼於生命中的「限制」,但在聖經裡,上帝的創造是如此的美好、上帝眼中的人類是如此珍貴,因此人應該要看見自己身上有「上帝的榮美」。上帝讓人看見限制、看見特色,更讓人看見「新的可能」,他特別引用收錄在《隱性優勢》這本書裡談「100元怎麼花」的小故事,體醒個體的集結將帶來不同凡響的力量。

信息後,由Nanpu中會總幹事Abus Tabelrengan(王春美)牧師回顧中會設立歷史。南部布農族的宣教已逾75年,於1985年初次提出從Bunun(布農)中會分設中會的可能,並於1992年在Bunun中會第15屆秋季議會提案、1993年成立籌備小組,1994在陸續於Bunun中會和總會正式通過分設,1995年Nanpu中會召開第一屆春季議會和舉行設立感恩禮拜。
南部布農族在宣教路上曾經歷兩場重大災難:1959年的八七水災,讓五權教會分為Masinghalan和Takanua(民生),而2009年由莫拉克颱風帶來的八八水災又讓Nansalu(民族)教會分為Nansalu教會和Ainung(愛農)教會。但Abus Tabelrengan強調,重大災難沒有挫折宣教的腳步,因著上帝,眾教會反而能夠凝聚起來。

Abus Tabelrengan特別介紹在中會成立後所開設的教會包含:2009年在鳳山區設立高鳳福音站,在岡山區開拓原山福音站;前者於2010年升格為堂會、更名Kauvung(高鳳)教會,後者於2017年更名為Kansa(原山)教會、2019年升格堂會。莫拉克風災後分設的Ainung教會於2010年升格堂會。2020年,中會又開拓Maidadaza(新倍加)教會、2023年前往離島金門鄉設立Cin’ian(金原)教會。
目前Nanpu中會有八間都原教會,Abus Tabelrengan特別呼籲原鄉(那瑪夏區、桃源區)的教會能夠陪伴、支持都原教會,讓眾教會能同在穩定中成長,共享上帝的榮耀與恩典。
上午的感恩禮拜結束後,下午安排趣味競賽彼此交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