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敬拜1】自然而然用母語來敬拜活出信仰

‖‖  編輯踏話頭  ‖‖

每年2月第三個禮拜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訂定的原住民事工奉獻主日。這個行之有年的原住民事工主日,揭示了福音與文化長期以來都是長老教會高度關注的信仰議題。長老教會從事母語復振工作不遺餘力,讓近日政治人物惡意操弄、中傷的謠言不攻自破。本期專題從玉山神學院的教育現場,到各族群教會現身說法,分享教會說母語的美麗樣貌。

——總編輯 陳逸凡


自然而然用母語來敬拜活出信仰

 童春發 |談玉神各區教室推動族語經驗 期盼與教會齊力傳承族群文化

【Dalul專題報導】早在政府推動族語政策前,玉山神學院就以母語和文化為主體建構神學教育環境,透過族語禮拜、本色化禮拜、到各部落佈道等,來實踐神學教育。2024年6月玉神舉辦各區教室族語成果展,各區教室的課程除了教導信仰教義,也傳授社會的實用知識,包括社區發展、生態教育、性別平權、法律常識等,並在教學過程結合族語和信仰反思,讓信仰落實於服事和文化層面。

長期致力母語推廣和連結各區教室的重要推手Masegeseg Zengrur Gadu(童春發)牧師指出,玉神作為培育原住民人才、傳授知識的教育場域,有其重要角色與責任。他說,教會是母語傳承的重要場域,即便早期面對政府推「國語運動」,牧者不能以族語講道,聖經翻譯也受限制,教會仍以各種方式守住母語。如今,教會透過族語和部落連結,帶來的能量更成為族語推廣的基礎。玉神作為原住民神學教育機構,勢必要有相對應的行動。為此,玉神成立娜魯灣合唱團,以「唱自己的歌敬拜上帝」為出發,帶動教會吟唱傳統歌謠,延續與教會的互動,促進神學和語言的雙向交流。

隨時代變遷,政府開始重視本土語言,從教育和政策著手,並成立原住民族委員會(簡稱原民會)和制定相關法令。Masegeseg Zengrur Gadu也以不同角色參與社會推廣族語,如擔任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語言小組召集人等,這些經驗讓他再次認知,回到教會本身的母體文化再出發,是不可或缺的。他表示,過去推動族語教育時,教材的編纂除了專業語言學者參與,更多是來自教會牧者和耆老,由此可見教會對語言的重視與保存,在教育體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隨著政府將語言歸於教育系統中,教會的角色被淡化,也影響族語教育的進程。

為此,當Masegeseg Zengrur Gadu受玉神院長Walis Ukan(張秋雄)牧師邀請重回玉神服事時,他也思考如何以教會和玉神為主體來推廣族語。首先,就是在玉神恢復族語教育。雖然玉神長期都有推動族語教育,卻不是列入正式課程,經多方溝通,原民會理解玉神作為教育機構,有其歷史價值和語言推廣的能量,因此玉神以正式課程來推動族語教育獲原民會支持,更積極參與族語復振傳承的工作。其次,傳道人受培訓的過程,族語聖經與原住民知識體系能結合。他指出,各區教室就是很好的例子,透過不同議題、知識體系的建構,搭配族語的使用,可幫助不同區域的族人;透過辦理各區教室,玉神也掌握各地人才,養成新世代的耆老,持續建構部落成為語言文化母體。Masegeseg Zengrur Gadu運用比喻說明各區教室就如雨傘一樣,玉神為中間支點,把神學教育、議題思考傳遞到各支點,即地方教會,而遮雨布就是神的恩典。如今,在各區教室可看到長執、牧者落實族語的情境,將原住民神學實際運用於各方面,如以族群文化思考信仰、翻譯聖經的可能性,期盼透過多元的落實,讓各區教室有新風采與展望。

Masegeseg Zengrur Gadu深切希望開啟與學界對話的一扇門,並在族語教育上促進玉神與教會的交流。他說,從過去在玉神讀書、當老師,到如今重回校園,玉神都是台灣這塊土地的神聖祭壇;推動族群文化和語言傳承,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這塊土地的使命與責任,也是信徒當行的路。


以聖經傳族語 因應時代創新詞

 那麼好‧ㄚ讓 肯定族語教會補助計畫 更盼族人重拾文化情感

【林宜瑩專題報導】早在原民會推動族語教會計畫之前,’Amis(阿美)中會Tafalong(太巴塱)教會就已透過族語聖經和詩歌,投入族語傳承。該會牧師Namoh Arang(那麼好‧ㄚ讓)表示,每週三晚上全教會分成11個小組,由長老帶領,每組研讀一章的族語聖經;週五祈禱會由執事帶領30至50人,研讀一章族語聖經。每次主日禮拜前,也會以當日講道者引用的經文,用阿美語大聲朗讀;兒童主日學同樣以母語詩歌教唱開始。

Namoh Arang表示,阿美語聖經翻譯早在1965年就開始積極進行,而與阿美語相關的讀本、教材也陸續問世,阿美語聖經並於1997年、2014年進行兩次編修。他坦言,阿美語的傳承多在原鄉部落,都市原住民受環境影響,年輕人幾乎都不會母語。原民會近來將各族母語教材、影音放在網路,可惜近年部落耆老快速凋零,這些資料若提早20年開始,也許母語就能完整保存了。他以60幾歲和他同年齡層的族人為例,能講40至50%的阿美語就不錯了,主因是「活字典」耆老都過世了,喪失很多有深度、底蘊的族語詞彙與用法,讓人相當惋惜。

(相片提供/那麼好・ㄚ讓)

為讓年輕人學習族群母語,Namoh Arang認為,原民會對族語教會計畫的補助相當重要。雖然他的教會去年才申請族語教會計畫,但推動近一年,確實喚起信徒對母語的重視、重拾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讓人更肯定教會推動母語是保存母語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指出,該計畫幫助教會培訓更多族語認證老師,營造在家庭說母語的小環境,若能在部落大環境擴散,就能讓母語在生活中持續運用。

不過Namoh Arang也擔憂,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很多族語傳統詞彙已不敷使用,必須新創詞彙來因應,例如電腦、智慧型手機等。這是因為耆老沒有把過去創詞邏輯傳承下來,導致族人在描述「智慧型手機」時,是以族語「方便講話溝通的東西」來形容,或以日語、英語等代替,他認為,要找出母語字根變化,依據時代變遷創造新詞來因應。

原民會推動「原住民族教會推動語言發展獎勵計畫」,那麼各地原住民教會申請的狀況究竟如何?N

amoh Arang表示,目前是各族群、各教派地方教會都有申請族語教會計畫的補助,不過以’Amis中會有64間教會來說,大約有20多間,也就是三分之一的教會沒提出申請。

Sawalian ‘Amis(東美)中會Ciwkangan(長光)教會牧師Fuyan Suda(張培理)則表示,教會多年來一直都有持續在推動族語傳承,不過,教會並沒有向原民會申請族語教會計畫補助。他說,之所以沒有提出申請,是因為相關的行政作業太繁瑣,還要另聘人力來處理,覺得太麻煩而放棄。


從政策看族語復振 教會角色重要

 歐蜜‧偉浪 籲政府在各層面落實原民文化 盼各族群自覺向前邁步

【林宜瑩專題報導】「原住民族語被重視,是在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才開始。」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教社幹事Omi Wilang(歐蜜‧偉浪)牧師說,當時扁政府聘用Yohani Isqaqavut(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傳道擔任行政院原民會主委,他和Kumud Mayaw(馬耀‧谷木)受邀擔任政務官。當時立法院同樣朝小野大,國民黨跟現在的藍白立委一樣極力杯葛原民會提出的政策。

Omi Wilang指出,當時原民會在擬定和原住民族相關的各項法案時,主委便一再強調「原住民族的族語是原住民族的身分證」。由於國民黨長期推動國語政策,原住民幾乎都很少講母語,甚至原民會推動族語政策時,最反對的都是原住民公務員。「說族語有什麼好處?」在得到許多負面反饋後,主委的回應是:「既然他們認為說族語毫無用處,對族語政策射出功利的箭,那麼就把功利的箭射回去!」於是,原民會調整政策,指出原民考生若要獲加分,必須先通過族語認證。結果,許多家長開始詢問,哪裡有教族語的老師?還有人問教會,有沒有在傳授族語?Omi Wilang說,扁政府時代推動部落營造,後來蔡英文政府則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因為有法源基礎,也讓族語推動更健全。而接續的部落營造、鼓勵原民恢復族名、族語師資認證等政策的落實,更使族語復振顯著邁開一大步。

Omi Wilang指出,原民會推動「原住民族教會推動語言發展獎勵計畫」,七大基督教派積極參與。2023年,部分獨立教會也投入族語教會計畫,參與的教派增為12個。他坦言,過去國民黨執政時忽略原住民族群,即使原民當中有九成是天主教徒或基督徒,政府也從未挹注經費給教會投入族語復振教育,直到近來才有獎勵計畫。其實,相關補助必須符合政府核銷經費制度等行政工作,完全是專款專用,絕非如立委高金素梅所言,可隨意挪為他用。

(攝影/林宜瑩)

Omi Wilang直言,過去母語的保存各教派教會均有貢獻,但這不代表政府可置身事外,反而要更肯定教會的努力,透過獎勵使各族母語的延續更長久才對。更何況,族語的延續與族群文化、先人智慧、生活習俗、歷史脈絡傳承息息相關,政府若能將公共資源早一點挹注在教會族語復振的努力上,相信會更有果效。因此他認為,我國政府應向紐西蘭政府學習,了解他們如何以原住民族主體立場幫助毛利族(Māori)全面復振,便可在尊重人具有神所賦予基本人權的立場上,看見原民文化的價值。就像文化部文資局去年12月24日通過將泰雅爾族起源地、大河歷史如何遷徙的根源列為國家級的重要文資,使各原住民族豐富台灣現有的社會樣貌,呈現更多樣、驚豔的文化特色。

延伸閱讀:【母語敬拜-2】自然而然用母語來敬拜活出信仰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