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族語傳承的使命與責任

(相片提供/Freepik)

文圖◎拉瓦米臼(泰雅爾中會哈崙台教會牧師)

還記得在準備牧師資格講道時,我的泰雅爾族族語程度還不太好,只能用土法煉鋼的方式,先用華語把講道篇寫好,再請父親一句一句教我族語怎麼講,然後翻譯與錄音。待整篇講章的音檔錄製好,再用羅馬字寫出來,這樣我的第一篇族語講道就完成了。

想起當時和我一起進行牧師資格講道的三位年輕傳道師,他們的牧會經驗都比我豐富許多。這幾位同工從神學院畢業後,大約都牧會了十多年,他們的族語程度和會話能力都很強,甚至能把華語寫好的講道篇直接翻譯成族語,而且講得非常流利,實在令人敬佩。

對我而言,當時最可怕的不是準備講道的過程,而是在講道場合中,有兩、三百人聽我用族語講道。這些資深的牧師、熟悉族語的長老與部落領袖齊聚一起,會在我們講完道後針對信息與族語進行嚴格的批判。因為他們知道,若不這樣要求傳道人對講道和族語下功夫,將直接影響教會在部落的宣教功能,及能否扮演好保存族語的角色。

那次牧師資格講道後,我知道自己可能沒辦法每次都那樣準備講道,但我清楚知道,自己所屬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非常重視原住民主體性與文化傳承的教會,於是我下決心一定要把族語學好。就在這種環境與傳統下,塑造長老教會釘根本土、重視族語的保存,乃至於能在各部落深耕、復振即將流失的族語。這絕對不是突然發生的,早在福音傳到部落時,就開始有翻譯聖經、出版族語聖詩的紀錄,一代接著一代,擔負起傳承福音與文化的使命和責任。

族語對教會的重要性

前陣子,某立委抨擊長老教會拿行政院原民會的錢推族語,而且不用計畫、績效,也不用核銷。事實上,早在原民會尚未實施獎勵族語計畫的時候,教會已經落實族語的保存與推動。例如:

使用華語和族語雙語講道。講道是整場禮拜的重心,有鑑於教會有年長者也有年輕人,為確保不同年齡層信徒都能聽懂上帝的話,牧者大部分會同時用華語和族語。這讓牧者有更多機會操練族語,也幫助信徒明白上帝的話語。

在禮拜中一起誦讀族語金句。我通常會擷取主題經文的其中一節,每週一句,作為學族語的教材。司禮者也會帶領會眾一起練習,並講解其中較少用或艱澀的字彙,讓會眾累積族語的字詞量。誦讀金句時,第一遍由領讀者先讀;第二遍由領讀者讀一句、信徒讀一句;第三遍領讀者和會眾一起讀;最後一遍會眾自己讀。長期練習下來,信徒的族語程度整體被提升起來。

使用羅馬字拼寫的母語呈現週報。首先是禮拜用語類︰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部落的地名、宣召、領唱、啟應、讀經、唱詩、祈禱、奉獻、報告、祝禱。第二類是擔任聖職事奉的職稱,如︰證道、司會、領唱、司琴、司獻、獻詩、招待等。第三類是將族語名與漢名同列,每個服事者都必須要用自己的族名呈現。透過使用族名,讓會眾更認同自己的文化,認識自己是誰,讓文化能傳承。教會做這些努力,目的就是要推動族語的傳承。

族語對家庭的重要性

作為牧者,會說族語是因為我們在牧會,因為工作所需,促使我們不得不學、不得不說。但要推動族語,光靠教會是不會成功的,家庭才是學族語最直接、最有效的場所。我知道許多年輕父母在家中幾乎不講族語,原因有二:一,不會講;二,不敢講(怕講錯)。不要說現在的年輕父母,像我們這些中生代,能流利說族語的也不多了。從家庭中使用族語的低比率來看,我深信,在家庭推行族語勢在必行。

年輕人要學會族語,除了多多把握跟長者對話的機會外,也要經常參加教會的禮拜與各項活動。2024年,我所屬的區會舉辦一場族語比賽,分別有兒童組、國中組、社會組、耆老組。現場族語聲此起彼落,特別是聽見孩子說族語,令許多長者感動不已,直說期盼教會繼續努力,讓推動族語的工作更加落實。

再來,初學者可善用「族語E樂園」網站做為自學教材。族語E樂園網站上有各族群的族語教材,有系統、又多元,程度好的人更可藉這套完整的教材自修。另外,近年來許多族群的族語聖經都陸續完整的翻譯完成,我們也可以把族語聖經當作我們學習族語最好的教材,一面靈修、一面學習族語,一舉兩得。

如何讓家庭成為練習族語的地方?首先作父母的必須以身作則。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經常使用族語,孩子也無從學習。我的兒子曾受派代表學校參加族語朗讀比賽和族語歌謠比賽,因為學校有專責的老師指導,所以我就不插手,以免發音有些習慣上的不同,造成孩子無所適從。有一次他對我說︰「妳都不教我!」我才發現父母在家中說族語的重要性。

於是,我們家就開始刻意製造說族語的機會,例如︰在餐桌上謝飯時,我和先生會用族語禱告。夫妻倆聊天時用族語對話,孩子會很好奇,如果有聽不懂的,他們也會直接問。長期耳濡目染下,會提高孩子說族語的意願。

族語對學校的重要性

原民會為解決原住民族語瀕危困境,並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9條:「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階段之學生,應提供學習原住民族語言、歷史、科學及文化之機會,並得依學校地區特性與資源,規劃原住民族知識課程及文化學習活動。」鼓勵教師以原住民族語言進行教學。目前,各級學校都有規劃族語課程,讓每個原住民學生有接受族語教育的權利。學校在規劃課程,最優先邀請的講師就是部落教會的牧師、長執,因為教會在部落中是公認推動族語的最重要推手。

筆者在2002年取得族語認證以來,就受邀進入校園教族語。近來,又取得高級的族語認證資格,於是受邀參與線上共學團隊。不論是學校實體的教學,或是線上的族語教學,都是傳承族語不可或缺的管道。有句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經過前人的努力,如今我們原住民語言已成為國家語言,政府也編列預算來培育師資與推動各項族語的保存。筆者認為,作為原住民立委,不應以個人的政治目的,把前人好不容易種活的樹砍倒,讓長期推動族語的耆老、長輩及教會,遭受不實的指控與汙名化,傷害這群人一直以來在部落、教育界,為族語的保存與文化的傳承默默深耕的努力與貢獻。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