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講座│鳥與蟲吃完的 才是我們吃的

環境主日20週年 與大自然共存 守護自身健康兼守護台灣

每一次消費時要長遠思考,地球的健康與家人的健康同等重要。(攝影/ 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每年6月第一主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所訂定的「環境主日」,適逢今年為環境主日20週年,台北中會、七星中會教社部與生態關懷者協會6月17日在和平教會舉行台北場講座「食農教育」,鼓勵弟兄姊妹透過各種管道認識及推廣環境議題,學習與大自然共存,持續投入關懷及守護台灣。

世界種植基改作物最大國家,前六大是美國、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中國,台灣並沒有基改作物的種植,原因是,基改作物種植要獲得經濟利益價值的條件是種植面積要大,才有利可圖,台灣並沒有適宜耕作的農地面積,「可是,世界唯一大量吃基改黃豆的國家卻是台灣。」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發起人黃嘉琳說。

黃嘉琳表示,國際上曾針對基改作物對人體安全的影響進行多次會議,但結論卻是「我們沒有共識」;她提醒民眾,面對基改作物的自保方式是,要盡量吃在地及吃當季的作物,而且在消費時也要想到,基改作物種植的農地正遭受農藥的破壞,進而思考,地球的健康與家人的健康都是同等重要。

基改作物普及化,需要農地面積擴大,導致農藥使用量持續上升,農地污染問題已經是不爭事實。黃嘉琳舉美國為例子,尚未進行基改以前的20年間,沒有檢測到雨水裡有農藥殘留值,但在基改面積不斷攀升後,除了雨水中的農藥殘留值飆高,臨床醫學的統計數據顯示,自閉症、阿茲海默症、婦女不孕、膚質不耐症、乳癌增加,科學證據指出的病灶與農藥有正相關,僅管這不是直接相關,目前也沒有定論,不過從白鼠的研究所得到結論,確實罹患乳癌機率很高。

想要降低面對基改作物的風險,可以嘗試無毒庭園的自然農作。受邀專講自然農法的葉衍均,曾協助台北靈糧堂附設幼兒園拿下北市府小田園計畫第二名,他說要在自家庭院打造自然農法的無毒農園,基本原則是不要除蟲,因為生物多樣性,自然有菜蟲的天敵會出現;也因為生物多樣性,作物會生長得健康。另外,要按照季節耕種作物,春夏季葉菜類,例如地瓜葉,秋冬季則是有緊實的包心的葉菜,例如高麗菜。若種植的蔬果不遵照季節法則,要能夠生長當然就得使用化肥及農藥。為此他提醒,買蔬果照顧家人的健康,要買就要買當季的。他強調,自然農法最重視的並不是種植技術,「而是大自然共存,鳥與蟲吃完的,才是我們吃的。」

至於土壤如何不施肥料?葉衍均說方式有很多,他的方式是增加土壤微生物菌的數量。他會去山上的森林裡取土,但微生物菌的生存條件是土壤不能高溫、要有濕度,因此自家無毒農園的土壤溫度不可超過45度。此外,微生物菌分解有機質需要氧氣才能進行,所以要鬆土讓空氣流通。由於靠的是微生物菌分解有機質,因此他用廚餘、狗糞做土壤施肥埋入土裡,待發酵2或3週後才開始種植。他說,靈糧幼兒園吃的蔬菜經常是小朋友們親自栽種、採收的,寓教於樂,就連拒吃蔬菜的小朋友也樂於吃起親自採收的蔬菜。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