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台北報導】為記憶二二八事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鄭南榕基金會、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等70多個公民團體,將於2月22日發起「228・0紀念行動」遊行。主辦單位於2月13日在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舉行行前記者會,預告遊行並傳達今年行動的訴求,不僅重現歷史傷痕,更強調台灣民主正面臨的挑戰。
group遊行預演,轉型正義未竟

記者會於下午2點28分開始。工作人員在舞蹈社木地板鋪上白布,團隊成員以手語詩訴說二二八歷史,象徵台灣人民在威權統治下的噤聲與哀戚。隨後的行動劇,則傳達以記憶與行動守護台灣民主自由的理念。
隨後,身穿黑衣、手舉白布的三支隊伍依序進場,在在象徵示威的歌曲〈波麗露〉的樂聲中,以行動表達二二八事件作為人民反抗壓迫的歷史記憶。長老教會領銜第一支隊伍,展現教會在台灣民主運動中的角色與堅持;隨後進場的非政府組織(NGO)隊伍,共同傳達對轉型正義的訴求。

現場由四位代表分別以客語、台語、華語及太魯閣語朗讀今年的228・0行動宣言。太魯閣語宣言由Truku(太魯閣)中會牧師Nanang Tadaw(拿難・達道)朗讀,強調二二八不僅是歷史事件,更是一種持續至今的壓迫現象,「二二八已從名詞轉化為動詞。」林宅血案、陳文成事件、鄭南榕自焚等,皆為二二八精神的延續。宣言中也批評,台灣民主制度下,某些在野勢力仍繼承過去的威權利益,傷害民權,威脅民主發展。唯有正視過去的黑暗,台灣社會才能真正邁向光明的未來。
psychology世代省思,回望二二八
記者會上,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暖暖蛇共學團」青少年代表高喬在記者會上發言。她表示,過去對二二八歷史感到遙遠,直到近年透過走讀、展覽、影片與受難者家屬對談,才逐步了解威權統治的壓迫與台灣民主的得來不易。
高喬指出,二二八事件始於1947年「天馬茶房查緝私菸事件」,最終演變為全台民眾要求改革的抗爭,卻遭當時國民政府血腥鎮壓。許多知識分子與一般民眾因參與或協助溝通而被冠上「暴亂分子」罪名,遭監禁、槍決,甚至隨機槍掃射。
「今日我們所擁有的民主,是無數前人用生命與自由換來的。」高喬強調,透過學習這段歷史,更深刻體會民主社會的珍貴,也理解為何有些長輩對政治冷漠,或許是因曾親眼見證過政治的混亂與黑暗。
然而,高喬也對中國國民黨至今未能負起轉型正義責任表示不解。她指出,國民黨在每次轉型正義議題被提出時,總是強調「二二八已經和解,重提只會分裂社會」,卻從未全面開放黨史資料、究責加害者,甚至在近年仍有向威權政府中國靠攏的跡象。她強調,年輕世代雖未經歷威權統治,但透過學習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更加明白台灣應堅守民主價值。台灣今日仍需持續記念二二八事件,因為社會追求的從來不只是道歉,而是轉型正義的真正落實。
school學者示警:莫讓二二八記憶消逝

歷史學者周婉窈在記者會尾聲演講,探討台灣當前的民主危機,並警告二二八記憶逐漸被邊緣化,未來恐怕將徹底消失。她強調,台灣若無法守護自身的主權與民主,可能將重蹈歷史覆轍。
周婉窈表示,當前台灣正處於危機之中,民主機制是否足以保護國家,抑或是主權國家應如何保衛民主體制,值得深思。二二八不僅是歷史事件,更關乎今日台灣的存續,因為當年國民政府以極權鎮壓反對聲音,如今台灣的民主制度是否能抵擋反民主勢力,仍是一大挑戰。
「二二八紀念日已被邊緣化,甚至被去脈絡化。」周婉窈批評,現今社會對二二八的關注日益減少,尤其當紀念日變成連假,新聞焦點往往放在塞車與旅遊資訊,而非歷史反思。她擔憂,當二二八不再是集體記憶,它將不再是歷史,而是被遺忘的過去。
周婉窈進一步指出,許多年輕人對二二八的認識極為有限,甚至未曾聽過林義雄、康寧祥等民主前輩的名字。她認為,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應成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台灣人理解何謂不公義,以及過去如何以犧牲換得民主。
周婉窈提到,二二八的見證者多為1930年代出生者,如今皆已高齡,五年後可能再無人能親身訴說這段歷史。她回憶,生化學者廖述宗(父親為著名畫家廖繼春)曾描述自己在台中一中就讀時,學校操場被用作槍決地點,學生被迫目睹社會菁英遭集體處決。類似的見證仍然存在,但當社會選擇忽視,歷史將隨著這些人的凋零而消失。
「沒有記憶就沒有歷史,沒有歷史就沒有國民,沒有國民就沒有國家。」周婉窈警告,台灣若缺乏自身歷史的認同,將更容易被邊緣化,最終被世界遺忘。
周婉窈嚴厲批評中國國民黨在立法院的作為,指其「毀憲亂政」,與中國具有相同的專制本質。她強調,唯有當台灣真正成為國家,二二八才能成為國殤日,讓社會有機會真正記取教訓,邁向民主鞏固的未來。「如果台灣無法記取二二八的教訓,那麼歷史可能會再次重演,並且更加殘酷。」她呼籲社會應持續捍衛歷史記憶,並為民主自由奮鬥,才能確保台灣不會再度走向威權與壓迫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