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踏話頭 ‖‖
隨著台灣人口結構改變,超高齡時代即將來臨,過去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然過時,如何「老有所終」成為生命重要的課題。認識長輩處境需求,促進世代交流,能讓愛充滿社會。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受高雄市政府委託辦理的社區關懷據點與C級巷弄站,示範了長幼共學的溫馨畫面,透過「共生」理念觀懷社區所有人。
——總編輯陳逸凡
【林婉婷專題報導】2020年,前身為警察宿舍、閒置多年後整修為高雄市第一座青銀共居的社會住宅「大同社宅」竣工啟用。同年9月,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受高雄市政府委託,在社宅一樓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與C級巷弄長照站,以貼近住戶生活的概念經營「林投好客廳」。
今年2月7日上午,長者聚集林投好客廳,在簡單律動後,眾人為慶祝即將到來的元宵節搓湯圓。現場不僅有長者,也有大同社宅的小孩,形成長幼共學的溫馨畫面。

大同社宅共48戶,有長者戶、青年戶及1戶警消保留戶。弘道受託業務分前金銀髮家園和林投好客廳,前者為住戶的生活管理,後者是共生據點。「共生」是弘道近年致力實踐的理念,以關懷社區所有人。
在弘道服務十年的社工師翁弘育,前五年投入據點陪伴與輔導,近五年來專注開拓林投好客廳。這項服務,要從長者「孤獨離世」談起。弘道在三民區、前金區推動獨居長者關懷服務,不免遇到孤獨離世案例;有鑑於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已有所轉變,回應方式也需調整,弘道特別邀請專業師資分享在日本行之有年的「共生社區」理念。這是以社區居民為主體,一起探索對生活的想像,所有住民都能參與。為具體推廣共生社區,弘道從日本經驗歸納出五大指標:開放參與、自主價值、多代多元共融、互助網絡、永續生活,並選出六個優先推行場域,當中包含林投好客廳。

翁弘育從拜訪里長、公所里幹事開始,逐步串連社區資源,也透過一次次的日常接觸,與住戶建立關係。林投好客廳就在社宅一樓,住民經過時,翁弘育就和他們打招呼。對青年戶,以同為家長的立場和他們交流教養話題,也建立群組分享實用資訊;對長者戶,則把握社工訪視和長者交租的機會,與他們聊聊近況。「因為有累積信任和安全感,現在大家才會相處自在。」
歡迎回家 彼此接納享受陪伴
曾於美國紐約市居住40年的洪雪華,為林投好客廳的資深志工。她說,幾年前返台正好遇上疫情,於是繼續留下來。她笑著回憶,剛回台灣時生活無聊、無處可逗留,甚至曾在鄰近大賣場使用按摩椅或觀察路人以消磨時間。某天閒晃時,受弘道夥伴邀請加入林投好客廳,在此找到歸屬感,並成為元老級志工,「這裡是我的第二個家!」
從空間設計到活動安排,林投好客廳營造家的氛圍,木製的裝潢與家具讓室內環境明亮、溫馨。服務櫃台外側貼滿「廳友」的照片,廳友可以在這裡找到談得來的朋友,無形中連結彼此。收納櫃裡有「遊戲力社會企業」提供的各式桌遊,牆角堆放玩具,圖書櫃擺滿「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出借的各類書籍。

林投好客廳入口處的簷下擺放植栽架,還有定期更新插畫與佳句的小黑板。擔任繪師的除了一位擅長繪畫的據點長輩,還有鄰近前金區民生公共托嬰中心的老師。插畫風格與主題有時療癒、有時童趣,不少住戶都很期待新插圖和佳句,甚至會拍照與家人分享。一塊小小的黑板,讓居民不必實際碰到面,就能認識到彼此的存在。
翁弘育指出,林投好客廳週間常為長者預備課程,但不限定長者,也歡迎社區家長與兒童參與。為連結更多居民,也不定期於週末辦親子活動,如二手好物市集,邀小朋友擔任攤主;也常邀請在地社區單位,如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大同醫院等來分享,深化與在地資源的連結。


林投好客廳不僅有豐富的課程,也尊重每位廳友的自由與意願。翁弘育表示,長者可依照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情緒狀態,來決定怎麼參與每堂課程;每月課程表也清楚規劃「客廳自在時光」,讓長者自主選擇要在哪一段時間做什麼事,可以一起玩桌遊,也可以安靜讀書。林投好客廳特別擬定、公告空間使用守則,溫柔提醒每位走進這裡的長者、青壯年和小孩,要尊重彼此對於交談音量、肢體接觸的界線。
不斷連結 接受不同的可能性
「共生是不斷流動、成為彼此養分,是促進彼此理解,是實踐平等對待。」翁弘育談到,林投好客廳成立至今,弘道持續構思如何創造新的社區互動和人際連結,也因此碰撞出不少意外的驚喜,例如今年開始「一戶一菜」歲末圍爐,邀請家長和老師現場表演,跨世代的住民們就像「大家庭」聚集、熱鬧過年。
「一路走到現在,都是上帝恩典。」本身是基督徒的翁弘育坦言,自己在開拓林投好客廳初期,也曾經害怕失敗,但現在他敞開心胸、樂意嘗試,也接受更多可能性。「社區工作沒有一定的對錯,」他期待大同社宅的住民們關係更緊密、編織成互助網絡,如此一來,哪怕專業團隊不在,社區也有持續走下去的力量。

翁弘育認為,教會也是共生場域。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教會是不是也有勇氣嘗試,進而碰撞出更多可能性?對於要投入高齡事工的教會,他建議從關懷據點開始,但不要局限只能65歲以上長者參加,也可以邀請中高齡居民,甚至讓他們帶著小孩來參加。
除了充分觀摩、盤點資源並設計合適活動,翁弘育認為,最重要的是同工們要有敏銳的觀察和說話的藝術,像一塊海綿適時介入、成為緩衝,讓不同世代的人在這裡能夠安全且自在相處、對話。
【社工服務的視角】
陪高齡者走一段屬於他們的旅程
【林婉婷專題報導】說到送餐給獨居長者,你的腦中會浮現什麼畫面?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高雄市前金區有送餐服務,在接近中午和傍晚時分,送餐的志工們不但要熟記並安排好路線,在一定時間內將便當送到各個長者的住處,還要在接觸長者的時候觀察他們的健康狀態、居住環境是否穩定與安全,若有異常就會即時在群組回報給社工與進一步關心的狀況。
弘道送餐為禮拜一至禮拜五,每次送餐時會請長輩在紀錄表上簽名或蓋章,以利社工每日檢視各個長輩是否穩定取餐。弘道的前金區獨居長者關懷服務社工師陳姵均表示,送餐便當是合作的愛心店家提供,基於現實考量無法完全客製化,但會在確保營養的基礎上給予長者選擇,例如避開可能引發過敏的食物、主菜有適度變化等。

陳姵均表示,每天送一兩個便當,不僅確保獨居長者當日的溫飽,也讓志工與社工能及早發現長者的需求,並及早提供協助。例如,曾有個案倒地後徹夜無法起身,等到隔日送餐時被發現才緊急送醫。她說明,送餐志工要經過志工基礎訓練和社工特殊訓練,需具備一定觀察力和敏感度,「他們是我們的第一線好幫手。」
走進家庭的服務,考驗著服務團隊與個案如何溝通,在彼此的能力和需求間取得平衡。陳姵均舉例,送餐志工無法協助餵食,也無法幫忙做家務,但遇到特別節期,弘道會預備暖心禮物與物資。
投入社工十年的曾清垣,也分享這兩年回到弘道,參與三民區獨居長者關懷服務的感受。過去累積接觸社區的經驗,讓他對獨居長者議題並不陌生,「我很喜歡和長輩相處,也喜歡聽故事。長輩們的人生經歷很豐富,我很感謝他們願意分享,也會把這些故事放在心裡。」曾清垣表示,自己始終是以「陪伴走過生命一段旅程」和「讓長者看見自己就感覺到開心」的態度從事長者關懷服務。
談到獨居長者處境是否隨著社會變遷而有所變化,曾清垣指出,擔心長輩跌倒或生病時無人注意、子女不在身邊的孤獨感是相同的,但「社工介入」的方式不同。過往,社工多是照顧長者本身的需求,「現在可能還要照顧他們沒有同住的家人,或是跟他們同住的朋友。」現代人的關係更複雜,要解決的問題也涉及更多面向。他並指出,過去多是民間團體先投入服務獨居長者,政府看見民間團體的行動才擬定相關政策。他認為,制度化確實有助改善長者生活,也讓工作人員的服務能依照項目檢核,不只是隨著個人能力和意願而浮動,使資源應用獲得把關、發揮到最大效度。
對於即將上路的「長照3.0」,曾清垣坦言,他尚不確定將為第一線服務帶來哪些改變,但可肯定的是制度會隨檢討與調整越來越好。值得持續關注的是,過去台灣的長照政策在預防面向,較其他國家略少;他相信,預防做好,能減少臥床時數,對長者、家屬甚至整體社會都有益處。所謂預防就是社區關懷據點、C級巷弄長照站等,提供延緩失能課程、維持人際關係,在當中長者有自主性,並能透過同儕壓力砥礪彼此前進、維持身體健康。
「年長者就一定只能被照顧、被幫忙嗎?」曾清垣提醒,不要直接剝奪長者的能力,而要思考如何透過改造空間、設計動作、提供輔具等,來維持他們既有的能力,減緩能力的失去。他強調,肌肉需要被訓練,就像小孩在成長時需要食用軟硬不同的食物來訓練咀嚼和吞嚥,長者也是,若不想管灌和臥床,需適度訓練,才不會快速退化。

「很多人談弱勢長輩的孤獨和困難,但弘道希望讓人看見長輩是快樂的、有希望的。」曾清垣認為,看待獨居長者也是如此。因此,他界定自己的角色是陪伴長者經歷每個決定,能了解長者的生命特質,用朋友的方式與之對話,引導他們面對問題、減緩現在的困境,也了解他有何遺憾、有什麼想完成的事,「希望讓他們的眼睛裡有光。」
曾清垣說,社工不是拯救者,無法揹著服務對象走,或代替他們走這段路,他們能做的是盡可能陪伴同行。他舉例,有些長者會希望擁有某些物資,社工若沒辦法做到就應充分說明,明確表達「會記得長輩的需求,但沒辦法勉強」。他強調,關心和回應要是真誠的,「不要感到不好意思或隨意承諾,這樣反而會危及關係的穩定。」
不論是社工或服務對象,其實都在學習面對「關係」的各種狀態。曾清垣分享一個故事:曾經有位他服務的長者要動脊椎的手術,沒有通知子女、只有跟他說。但考量到手術風險與社工義務,曾清垣還是聯繫其子女,並強調長輩是基於信任,才只告訴自己。後來該長輩得知這件事,雖然還是信任他、接受他的服務,但曾清垣能感覺到兩人的關係已經有點轉變。
社工在服務時,會看見很多需要被幫助的人,也目睹很多人的離開。「我何德何能,能夠陪伴一個人走向生命的最終一站。我希望長輩們想到我,感覺是開心的;我想,這樣就足夠了。」曾清垣點出,關心獨老的社工或許無法實質做到什麼,無法徹底翻轉一個人的生命,但只要長輩在這個時段因著社工的介入而感受到被關懷、留下美好回憶,這或許就是他們服務的意義。
【那扇門之後的故事】
同病相憐,與鄰居互相照應
【林婉婷專題報導】71歲的王阿成(化名),與因病臥床的另一位「王大哥」,一同住在高雄車站附近的一棟老舊公寓大樓。來到他們所在的樓層,一眼就能找到他們家,因為在略有涼意的季節裡,大門卻沒關,窗戶也敞開著。

「不能關上,要保持通風,不然他(王大哥)上廁所時味道很難聞。」王阿成說,王大哥的個人衛生與盥洗是由居家服務員負責,禮拜一到禮拜五、每天兩次。王阿成感嘆:「如果沒有政府,他早就『回去』了。」
王阿成過去在旗山區經營服飾店,某次生意遇上困難時,王大哥曾伸出援手。如今王大哥因病臥床,王阿成與他成為室友,倚靠自己每個月的國民年金和中低收入戶補助,以及王大哥每個月的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和低收入戶補助度日。另外,弘道也有與便利超商業者合作,獨居弱勢長者可憑兌換券到鄰近門市取三餐。「有這樣的服務,我們生活就充裕了、比較好過。」王阿成表示,「如果真的很困難,以前做生意的朋友也會幫忙我。」
「我現在不能跑得太遠。」王阿成說,除了偶爾打工、外出與朋友聚聚,或騎車到壽山公園看風景,多數時間都與王大哥綁一起。在家裡,他會看電視、用手機刷短影音,「就活一天算一天。」他說,每天早上都會固定泡茶、洗澡,努力以清爽的心神迎接新一天的到來。

近期,王阿成在治療眼睛黃斑部病變,他說這是因為過去長期服用含高類固醇成藥才導致病變。由於需要他人陪診,醫生才願意進行眼內注射治療,他決定請鄰居陪同。他說,大樓裡的人多少會互相照應,例如,有位鄰居在生前會將慈善團體的物資轉送給他,而他也會為對方買飯。
王阿成坦言,自己年輕的時候很不負責任,沒有盡到家長的義務,與家人的關係破裂、孩子不願再見到他。他現在雖然知道孩子住哪裡,卻也不敢打擾。因此,王阿成希望里長代為處理其後事,不要通知家人。他說,曾和鄰居討論過樹葬,強調人類對比整個宇宙的渺小,也隱隱透露出對人生最終回歸自然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