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銓(非營利組織研究員)
近年,民進黨政府力推「中華民國台灣」的新國家概念,其英文為「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民進黨官方說法與括號的對等意涵,皆表達此概念的要義:「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近年中華民國國慶日,官方英文更捨棄以往的「R.O.C. National Day」,改採「Taiwan National Day」。
這樣的新國家概念,惹怒了中華民國派與台灣建國派。對這些人而言,中華民國與台灣絕非彼此。然而,無論「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台灣」,中華民國支持者仍有雙十國慶可慶祝;台灣建國支持者卻難以共慶。民進黨不想建立台灣國了也罷,但公平起見,應創設具「台灣味」的新國慶日,讓台灣建國支持者仍有「國慶」可請駐。沒有台灣國,不代表他們缺乏愛國之心。
或許有人質疑,一國豈能有數個國慶日?其實可以。韓國、印度、匈牙利各有多個國慶日,馬爾他更有五個。這些國家肯認「某些」(而非唯一)改變的重大意義,將特定日期定為國慶日。
那麼,要訂哪一天為台灣味國慶日?我認為可考慮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於此日向全國廣播《終戰詔書》,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對台灣人,此日象徵日本結束在台50年的統治;對中華民國人,則為收回寶島台灣。雙方皆可正向解讀,各取所需。當然,民進黨政府亦可透過立法機關審議或全民公開討論,議定日期。
如此一來,愛台灣者可慶祝新的國慶日,愛中華者亦有舊的國慶日可慶。兩者皆慶祝或皆不慶祝,亦無不可。如同西曆新年與農曆新年,或新曆生日與農曆生日,完全不會有人覺得衝突。若採複數形式的國慶日概念,可說是順應多元選擇的現代社會共識,推動起來十分光彩。反觀借殼舊國慶日、偷換概念,遮掩之間,名不正言亦不順。哥林多前書3章18節:「人不可自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無論幾個國慶日,都一定要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