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ul台南報導】台南新芽協會於3月12日舉辦新芽講堂,藉由不同議題的分享與討論,讓民眾從各自的視角來審視所處的社會環境。講座邀請前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局長鍾慧諭總經理,以「用政策與公民力量打造行人友善城市」為題與民眾討論;她從過去擔任交通局長時,主責的台北鄰里交通環境改善計畫與後續公民參與的經驗,分享如何透過政策與公民力量逐步營造全市性的行人友善環境。
「擔任交通局長應該是最吃力不討好的公職。」鍾慧諭苦笑表示,在公家機關,交通局所要面對的不只是專業知識、問題處理的挑戰,更多的是要直接面對民眾的需求與質疑。光是停車位的設置,在收費金額、制度、規劃地點等問題上,便會收到來自各方的意見。這也讓她發現,政策的推動,不能只是由上而下的發布,更需要匯集在地民眾的聲音,由民眾共同決定。
她以台北鄰里交通環境改善計畫為例分享。此計畫以里為單位進行巷道交通環境整體規劃,透過標線型人行道劃設、紅黃標線調整、汽機車格位規劃等方式,建立行人全通行環境和有效消防空間、整頓合理停車空間等目標。該計畫採取里長自主參與模式,透過里長收集民意,並在政府充分支持下,與民眾合作建立口碑,進而擴散至其他區域。據統計,台北市自2015年至2020年間,逐步完成456里的改造,城市行人交通環境獲得顯著提升。
鍾慧諭認為,改變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方式,才能使政策更貼近民意。她指出,過往政府多透過說明會、公聽會單向說明政策,民眾僅能被動參與討論,且因資訊不夠及時與開放,難以了解政策制定的目的與方向,更缺少主動發聲的機會,容易在公聽會場合造成政府與民眾對立。

目前影響決策的程度與參與程度有不同種形式產生,由低到高分別是線上問卷與焦點小組所採取的諮詢方式;工作坊、審議投票等蒐集意見並獲得回饋;公民諮詢會與參與式決策的協作與輔助決策;最後則是公投,透過民眾共同決策做出決定。
透過進階公眾參與設計,由民眾與政府一同參與、理解、共同決策,讓多方觀點彼此互動。此舉不僅能使民眾聲音被聽見,亦有助政府加速釐清政策改革方向,使政策更貼近在地期待與需求、降低執行風險,並提升民眾對環境的認同。鍾慧諭表示,期望民眾能夠多加發聲,並找到自己信任的公民團體、意見相同的夥伴,面對各樣議題時能站出來訴說意見,才能讓政策制定不只是服務特定一群人,而是在多樣聲音之下,彙整出符合期待的方式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