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為幫助不同領域專業人員更認識身心障礙者與《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平安基金會經管屏東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屏東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中心與社團法人屏東縣社會工作師公會合辦「綻放生命光彩~我可以!」教育訓練系列課程。第一場次於3月13、14日在屏東縣政府勞動青年處舉行,邀請台灣殘障希望工程協會理事長黃雅雯、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滕西華、台灣盲人重建院南部服務中心處長宋展宇、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秘書長江以文主講。
13日下午,滕西華以「CRPD下看精神障礙者需求與服務」為題專講。她播放宣傳影片談精神障礙者如何自立生活,並分享多位精神障礙者的生命故事,談到協會如何接納他們對生活想像、陪伴他們實踐,進而讓障礙者們建立自尊與自信。
滕西華強調:「我們不能賦予某人對自己生活做決定的權利,他們本來就擁有這項權利。」因此工作者是透過專業知能來「支持」障礙者「行使」權利;這也是CRPD精神。她呼籲當服務時發現問題、希望改善時,要先從「社會結構」找原因,「先看到人,再看到障礙。」

滕西華也說明疾病汙名化如何產生。從標籤到刻板印象、最後演變為歧視;歧視包含自我汙名(羞恥感)和外界汙名,涉及制度層面和社會結構的特定排除,需要立法來克服。她點出,許多疾病背後有「隱喻」,例如「肥胖」確實可能影響個人健康,但不靈活、不自律、人際關係不佳就屬於刻板印象;工作者在服務之前要先「自我覺察」,捫心自問是否對服務對象有刻板印象。
滕西華也提醒,工作者與服務對象是夥伴關係、平等合作,建立信任關係,以專業陪伴且尊重選擇,協助服務對象規劃、分析與克服問題;促使服務對象學習獲得資訊,而不是直接代為決定或不當影響他們。工作者還要意識到自己有限,遇到重大困難時與服務對象一起求助。
「綻放生命光彩~我可以!」教育訓練系列課程的第二場「CRPD概念與一般性原則」,將於4月18日在屏東障福中心舉行,講師為人權公約施行間監督聯盟政策中心主任黃嵩立、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游鯉綺;第三場「易讀概念認知暨實作工作坊」,於5月16日在屏縣府勞青處進行,講師為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郭惠瑜、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社工專員翁亞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