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論壇】15分鐘母語運動

圖片來源:《花甲男孩轉大人》臉書粉絲專頁

為了建立台語文化傳播平台,推動母語教育,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社等34個民間團體串連發起「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聯盟」,並於6月中在立院召開記者會,呼籲蔡英文政府正視台語使用人口的存在,並且比照客家族群和原住民族群,設立「台語電視台」,真正落實語言平權。

好巧不巧,近日創作歌手盧廣仲跨界演戲《花甲男孩轉大人》,該劇改編自新生代台灣鄉土文學作家楊富閔創作,鮮活蹦跳地刻畫出日漸消逝的台灣鄉村文化與年輕世代的交集,尤其劇中演員大量、但並非刻意採用台語對白,也意外引起話題。

日前一幕盧廣仲與蔡振南長達3分鐘的吵架戲,導演採用一鏡到底的運鏡方式,只見劇中飾演父子的蔡振南與盧廣仲,以流利台語夾帶著各種鄉土髒話邊走邊吵,全然將日常親子口角爭執的過程呈現出來。

由於表演相當貼近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再加上劇組在片中難能可貴地使用各種不同語言元素(華語、台語、越南語等),精細描繪出具特色的當代庶民文化,引起不小共鳴,短短幾天,點閱人次就超過400萬。語言專家對該劇讚譽有加,認為流行戲劇大量採用台語元素,能夠減緩母語文化流逝的速度。

片中飾演主角的盧廣仲來自台南,從小家中慣以台語溝通,不過在影片爆紅後,他也說明自己雖然是台南小孩,但到了台北求學之後,就很少說台語,所以台語漸漸不「輪轉」。

如果我們從《花甲男孩轉大人》掀起的本土文化熱潮,來重新省思搶救岌岌可危母語的政策,便不難發現語言文化的保存與維繫的重點,最根本還是在於有無實際建立一個友善使用語言的環境。

要求政府設立語言電視台、於學習課程中增添母語元素,固然有國家性的象徵意義。但撇除教育、行政進程的介入,如果民眾身旁並未擁有舒適的母語使用場域,那麼設立電視台、母語課的實質效益並不大;小朋友學習台語、客語、族語等語言,最後只會變得跟學習英文一樣,更可能產生第三語言講得比母語好的現象。

如今中世代民眾雖經歷過政府推動「國語政策」的時空背景,但由於普遍家庭仍保有濃厚母語文化,因此母語消逝尚未堪慮。不過在新一代年輕人身上,能夠流利使用本族語言與長輩對話的場景已不多見,反而是老一輩的祖父母用生澀的華語與兒孫溝通。

籲求語言平權固然重要,但更可以從自身做起,試著每天與旁人說說15分鐘的母語吧!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