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鐵幕下的信仰火種 為宗教自由點盞燈

‖‖  編輯踏話頭  ‖‖

台灣曾歷經威權統治的苦境。何其有幸,在前人的抗爭與犧牲下,如今得以享受自由的果實,然而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仍在壓迫中盼望著亮光照進來。生於中國的傅希秋牧師,在政治與宗教壓迫的患難中體會「越是逼迫,信仰就越堅固。」本期新聞專題透過傅希秋牧師的見證,帶領讀者一窺鐵幕中透出的亮光。

——總編輯陳逸凡


【邱國榮專題報導】「中國共產黨的統治終將結束,這不是『是否』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對華援助協會(ChinaAid)創辦人傅希秋牧師2月25日受訪時強調,無論中國政府如何打壓,基督信仰仍在中國持續增長,甚至成為推動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信仰覺醒 天安門到牢獄

傅希秋回憶,1989年他參與天安門學運後,在動盪中接觸基督信仰,經歷心靈上的自由。然而,信仰旅程並非一帆風順。「我剛信主不久,就開始在校園傳福音,卻很快被公安盯上,甚至被帶到公園進行訊問。他們告訴我,大學是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的地方,不能容許傳播所謂的『封建迷信』。」

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後,傅希秋的信仰更加堅定,開始參與家庭教會,並創辦地下聖經學校,培訓年輕傳道人。然而,這些行動使他成為政府鎮壓對象,最終被逮捕入獄。「監獄成了我的第一堂神學課,」他說,中國的家庭教會一直有種「監獄神學」的傳統,許多牧師為了信仰被判刑十年以上。「我在北京認識的牧者,有人被判處16年,甚至23年。」

歷史階段 中共宗教政策

這段經歷讓傅希秋深刻體會到,中共對宗教的敵視並非偶然,而是體制內建的意識形態。「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宗教視為威脅,認為宗教可能挑戰其意識形態控制,因此不論是在毛澤東、鄧小平,還是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時期,對宗教的壓制始終存在,只是方式有所不同。」

傅希秋將中共的宗教政策劃分為四個階段:

一、1949~1966年:利用與控制。共產黨成立後,雖然依然將宗教視為「人民的鴉片」,但選擇利用宗教來穩定社會,因此設立「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等官方機構,控制各宗教的運作。

二、1966~1982年:全面取締。文化大革命期間,所有宗教活動被禁止,宗教場所及聖經等宗教經典遭到銷毀,許多宗教領袖被關押或處決。

三、1982~2012年:有限度的開放與監控。鄧小平時期開始,官方宗教政策有所微調,部分官方教會得以恢復,而城市家庭教會也開始發展,但仍受到政府監視與控制。

四、2012年至今:極端鎮壓。習近平掌權後,打壓宗教自由的力度顯著增加。許多家庭教會被強行取締,教會的十字架被拆除,甚至連政府控制的「三自教會」也未能倖免。

傅希秋指出,近年來的宗教政策已回歸到類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高壓統治,「習近平推動『宗教中國化』,實際上是『宗教共產黨化』。凡是不向共產黨效忠的宗教團體,都被視為威脅,甚至連官方認可的教會領袖也遭到拘捕。」

國際視角 美中宗教角力

對於國際社會是否關注中國宗教自由議題,傅希秋表示,美國1998年通過《國際宗教自由法案》後,更加關注宗教自由,尤其川普政府時期,宗教自由被列為外交政策的核心之一,不僅成立「國際宗教自由聯盟」,還在2020年2月於聯合國舉辦首屆宗教自由峰會,並制裁侵犯宗教自由的中共官員,包括祭出《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制裁新疆官員。

在美中關係的戰略定位上,不同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存在明顯差異,傅希秋分析,川普第一任時期,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歐巴馬時期,定位為「戰略協作夥伴」;拜登時期,定義為「競爭與合作並存」。此外,民主黨政府通常對中國採取柔性政策,傾向以對話處理人權問題,宗教自由僅被視為人權議題之一;共和黨政府,則更積極推動宗教自由。

傅希秋強調,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應採取更積極行動,例如:持續公開譴責中國的宗教迫害,讓中國政府在國際論壇、聯合國會議等場合面臨更多外交壓力;制裁迫害宗教自由的中共官員,凍結其海外資產,禁止其與家屬入境;限制中國宗教迫害相關企業進入國際市場。

企業抉擇 信仰經濟之間

近年來,許多西方企業在中國投資,但人權與經濟利益的衝突逐漸浮現。傅希秋指出,企業應負起責任,問責中國的宗教自由問題,不應為利益而忽視人權。「如果一個國家連最基本的宗教自由都不保障,那麼如何能信任它會遵守國際貿易協議?」

傅希秋批評,某些科技公司協助中國監控宗教團體,如以人臉辨識技術追蹤基督徒及維吾爾族穆斯林。他呼籲企業重新評估在中國的業務模式,考慮撤資或改變合作方式,避免助長迫害行為。他認為,跨國企業若只關心利潤,而忽視道德責任,那麼最終也可能成為中共鎮壓機器的一部分。

逆境增長 中國教會現況

儘管中國政府嚴厲打壓,基督徒人數仍持續增長。傅希秋引用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楊鳳崗的研究指出,1949年中國基督徒人數僅約70萬,至今已突破1億,甚至可能在2030年達到2億2000萬。

「越是逼迫,信仰就越堅固。」傅希秋表示,歷史顯示,當中國政府採取最嚴厲鎮壓時,反而是教會增長最快的時期。此現象與其他專制國家歷史相似,信仰群體往往在壓迫中更凝聚,並透過地下聚會、網路宣教等方式持續發展。這趨勢讓中國政府憂慮,可能導致當局進一步收緊宗教管控。傅希秋提醒,習近平政權已利用數位監控、社會信用體系等高科技手段加強監控宗教活動,未來基督徒恐面臨更嚴峻挑戰。

面對習近平政府對宗教的高壓政策,傅希秋指出,家庭教會已無法再追求「合法化」與「公開化」,而是回歸信仰核心,專注於門徒訓練、地下教會聚會以及跨國宣教。「我們不能把希望寄託在政府,而是要持守信仰,依靠上帝。」

傅希秋以過去受逼迫的基督徒為例,強調「為信仰受苦」是基督信仰的一部分,並非懼怕的理由。「西方社會往往強調成功神學,但聖經教導我們,沒有十字架就沒有復活。受苦是基督徒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的榮耀。」

多元包容 後共產中展望

傅希秋在博士研究期間提出「包容多元」理論。此理論啟發自荷蘭神學家凱珀(Abraham Kuyper)的「原則性多元主義」,並結合美國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的「政治自由主義」。傅希秋指出,荷蘭的政教關係模式較為平衡,在自由憲政體制內保障宗教教育的發展;法國的政教分離政策則往往導致政府壓制宗教,甚至演變成國家強行推動世俗主義。

「若中國走向民主化,需要一個真正保障宗教自由的模式,不能以宗教之名壓制異己,也不能以世俗主義之名取締信仰。」傅希秋解釋,西方自由民主模式雖然多數強調政教分離,但實踐方式各有不同。例如,美國不設國教,卻允許宗教在公共領域發聲,並保障宗教教育自由;英國保留國教制度,但政府對宗教的干預相對有限;法國採取極端的世俗主義政策,政府甚至禁止宗教符號在公共場所出現。

傅希秋認為,中國未來應尋找一種兼顧「多元」與「包容」的政教關係模式,既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又不讓政府過度干預宗教事務。他特別提醒,未來若中國基督徒掌握政治權力,卻以報復心理對待無神論者或其他宗教信徒,這將違背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真正的宗教自由,意謂著所有信仰群體,包括無神論者,都應受到平等保護。」

被問及:「中國若進入後共產時代,宗教自由是否會改善?」傅希秋表示,這取決於中國是否真正建立憲政法治,能否保障所有群體的信仰自由。他以近代歷史為例指出,國民政府時期(1911~1949年)雖然存在軍閥割據,但整體而言,宗教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相較之下,共產黨自1949年執政以來,持續迫害宗教,從文化大革命到近期宗教法規收緊,都顯示其對信仰自由的敵視。因此,即便中共政權瓦解,若新政府依舊採取「強人治國」或「國家控制宗教」的模式,宗教自由仍難以保障。

傅希秋強調,民主不等於自由,沒有法治與憲政的民主,很可能只是多數人的暴政;中國若要真正實現宗教自由,法律必須保障少數群體的權利,防止任何意識形態壓制異見。

台灣支持 關懷援助行動

談及台灣基督徒如何支持中國宗教自由運動,傅希秋表示,教會不是單獨個體,而是全球性的身體,「我們在基督裡是一家人,一個肢體受苦,其他肢體也應一同受苦。」

傅希秋建議,台灣基督徒可關注中國宗教自由現況,了解中國信仰群體的處境,例如參考對華援助協會官方網站(ChinaAid.org)的資訊;在教會或小組聚會中,為中國基督徒及其他信仰群體禱告;藉由社群媒體、教會活動等方式,讓更多人知道中國的宗教自由議題,並鼓勵政府與國際組織關注;財務上,則可幫助受迫害信徒的家庭,提供法律援助、教育支持等資源。

傅希秋感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支持中國的宗教自由,並表示在台灣舉行的巡迴講座,就是要讓更多人關心此議題。「台灣的民主與宗教自由來之不易,我們有責任將這份自由分享給更多仍在黑暗中的人。」

傅希秋強調,無論中共如何打壓,基督信仰在中國的成長都不會被阻止。信仰的力量遠超過政權壓迫,真正的自由終將來臨。他呼籲台灣及國際社會持續關注中國宗教自由問題,並以實際行動支持受迫害信徒。「我們不能袖手旁觀,因為宗教自由不只是中國的問題,而是全人類的價值。」

從受助到助人
苦難路上同行

【Dalul專題報導】面對中共長久以來的宗教迫害,牧師傅希秋在《共產中國虛幻的宗教自由:包容多元的政治方能有效實現》一書中,闡述他倡議的核心價值與救援過程。而如今面對中國極權統治下的各樣議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實際行動關心中國極權統治下的宗教自由議題,並將過往受助經驗轉化為支持力量。總會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黃哲彥牧師表示,這代表長老教會從受助者轉變為助人者。

黃哲彥提及,在歷史上,國民政府威權統治長期宗教迫害長老教會,包括派遣特務監控教會、沒收《台灣教會公報》,甚至在牧師講道時直接逮捕牧師。這些壓迫不僅威脅教會的宗教自由,也深刻影響信徒的信仰生活。

1980年美麗島事件,時任總會總幹事的高俊明因協助施明德逃亡,遭國民黨政府以「共同藏匿叛徒」罪名逮捕入獄。此事件促使長老教會獲得梵蒂岡、普世教協(WCC)等海外教會及人權團體的聲援。黃哲彥說,長老教會也從這些幫助中學習如何協助受苦難的家庭與群眾。「面對中共的宗教迫害,台灣也應從過往手心向上的受助者,轉為手心向下的助人者。」長老教會基於信仰反思,將這樣的精神化為行動;而在宣教上,長老教會並非派遣宣教師到中國,而是以夥伴的姿態,在需求上陪伴這些中國教會前行。

在WCC的架構下,長老教會關心同為會員的中國教會處境。黃哲彥強調,除中國官方認可的三自愛國教會外,還有一群不屬於三自體系的弟兄姊妹,他們的聲音與需求不應被忽略。長老教會傾聽這些人的苦難,與他們同行,並在面對迫害時與他們站在一起。

長老教會在陪伴過程中,強調接納多元意見,展現「包容」與「多元」精神,這也是信仰豐富生命的重要元素。黃哲彥進一步說明,「包容」與「多元」並非放棄自我,而是在確認自身主體性的前提下,尊重、傾聽並敞開心胸理解他人。即使與傅希秋的神學觀點不同,雙方仍能分享見解、和諧共處,並在急迫議題上合作,促成長老教會與中國民運人士的合作關係。

長老教會在這樣的信仰基礎下,與傅希秋共同推動宗教自由與人權議題,持續學習並幫助中國的家庭教會。長老教會也邀請家庭教會信徒與領袖來台灣接受神學裝備,舉辦講座讓他們認識改革宗信仰與神學。黃哲彥認為,這是未來重要的合作方向,從信仰合作開始,長老教會逐步學習從實際、心靈等層面,關懷、營救、安置受宗教迫害的難民,並陪伴他們未來的道路。

傅希秋
新書分享

【Dalul專題報導】對華援助協會(ChinaAid)創辦人傅希秋牧師3月初舉行多場《共產中國虛幻的宗教自由:包容多元的政治方能有效實現》新書發表會。他在會中分享對中國宗教自由處境的關懷、他面對中國宗教迫害,仍持續援助與關注受壓迫者的心路歷程,讓讀者認識中國現況及中共對宗教自由的態度。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黃哲彥牧師表示,長老教會過往也受到國民政府威權統治的宗教迫害,期間可見國際友人、教會、團體關心。而面對中共的宗教迫害,台灣更應從過往受助者轉為助人者,保持主體性,以多元包容的態度活出信仰價值。

黃哲彥回顧,長老教會與傅希秋在推動宗教自由與人權議題方面已有超過15年的合作。中共藉由舉辦兩岸基督教論壇等方式,進行宗教滲透,但長老教會始終拒絕參與相關統戰活動,並曾多次在普世教協(WCC)與中國三自愛國教會交鋒,堅決拒絕隸屬其旗下。此外,儘管長老教會與家庭教會存在差異,但雙方因共同遭受迫害而互相支持。長老教會以神學院教師授課形式關懷中國宣教,落實包容與多元的價值觀。

黃哲彥也提到,雖然他與傅希秋神學觀點有異,雙方仍能和諧合作,這種互相尊重使長老教會與中國民運人士的合作得以延續。

與談人、媒體人楊憲宏指出,《共產中國虛幻的宗教自由》一書對中國未來具有重要意義,堪稱「中國的生死之書」,更啟發台灣反思自身處境。他認為,傅希秋深受神的啟示與直覺引導,並將其化為實際行動。楊憲宏預測,台灣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可能積極參與中國後共產時代的變革,協助中國實現宗教自由。他呼籲台灣社會伸出援手,積極行動。楊憲宏回顧,2005年他擔任總統府人權顧問時,曾建議時任總統陳水扁設立中國人權議題小組,並推動《難民法》援助受迫害者。他感謝長老教會此刻出版此書,視其為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國邁向宗教自由的關鍵一步。

總會總幹事陳信良牧師分享,傅希秋藉由對華援助協會,致力於民主、自由,讓外界看見中共極權統治下宗教自由受迫的景況。他期盼,此書發表能讓更多人了解追求民主自由之重要。

總會議長Fuyan Suda(張培理)牧師提及,長老教會過去曾面臨許多迫害,但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們,甚至許多基督徒,已逐漸淡忘這段歷史。他強調,眼見中共勢力不斷滲透台灣,他希望藉由此書提醒台灣民眾,中共宗教迫害仍是現在進行式,並呼籲每個人深思追求民主自由的價值。

傅希秋表示,他期盼習近平悔改,學習包容多元的價值。他相信,中國若實踐真正的宗教自由,不僅將造福自身,也將成為世界的祝福。然而,傅希秋也提醒,中國目前仍是全球宗教自由的最大挑戰,未來變局值得各界關注。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