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子恆
教養孩子的方式因世代而異,但不可否認的是必須適當地與時俱進,不能僅憑個人經驗或直覺來引導孩子。隨著知識與科技的飛速發展,現代孩子面對的問題更加複雜而多元,宛如一張考卷印滿了複選題,父母若仍抱持「我以前也是這樣長大」的舊思維,往往難以應對。
1月25日下午,壽山中會自由教會邀請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專任助理教授、哇賽心理學創辦人蔡宇哲,以「正向復原力」為題談如何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我有幸參與,從中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知識。
★ 以正向鼓勵代替負面評價 ★
蔡宇哲首先闡述「復原力」的核心,是犯錯能重新站起的能力,也是面對挫折的能力。他提及夏威夷考艾島一項始於1955年、持續40年的研究。該島許多孩子成長於艱難環境──家庭失和、父母分居、父母患有精神疾病或酗酒等,但約三分之一的孩子展現驚人的韌性,長大後依然表現出色。研究發現,關鍵在於他們生命中至少有一位無條件陪伴、理解並接納他們的人。我想這對主日學老師而言,無疑是莫大的安慰──即便環境資源匱乏,他們的堅持仍能成為孩子復原力的基石。
針對家長常見的困擾,例如孩子缺乏專注力或自制力,蔡宇哲指出,自律能力與長遠表現息息相關。他建議透過正向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培養自律與好行為,也就是不吝於具體稱讚孩子的努力、立即給予回饋,以建立正向關係。但他也提醒,與自律能力密切相關的前額葉五歲前尚未成熟,過高期待不切實際。關於稱讚方式,他強調應聚焦過程而非個人,避免說「你真棒」,轉而說「你這次很用心」。另一方面,對於表現不如預期的孩子,教導者應避免急於貼上負面標籤。「你搞砸了」或「你真沒用」是對人的否定,若改為「這個方法似乎沒效,你覺得可以怎麼調整?」或「雖然沒達標,但你一定學到了什麼?」,則可以引導孩子反思過程。美國有一所中學例,便將未通過測驗學生的成績評語從「不及格」(F)改為「尚未達成」(Not Yet),鼓勵「你仍在成功路上,只是時機未到」,幫助學生將挫折視為成長的契機。
許多家長習慣以物質如獎金或禮物激勵孩子,蔡宇哲建議要謹慎使用,因為過度依賴物質回饋可能讓孩子只追求獎賞,卻忽略行為的內在價值。與其給予物質獎勵,不如以慶祝的方式肯定孩子的努力。他自身的經驗是,當孩子表現傑出,全家會一同外出用餐,讓孩子感受「我的努力讓大家快樂」這樣的正向意義。他強調,回饋應聚焦於努力而非結果,因為結果難以掌控,但努力是孩子能把握的。
★ 不怕犯錯便能持續精進 ★
談及好習慣的養成,蔡宇哲建議從小處著手,循序漸進累積成就感。一件事持續精進,自然會激發熱情,而熱情與才華源於刻意練習。家長的角色是引導孩子找到正確方法,同時適度留白,讓他們探索興趣與潛能。
蔡宇哲也提醒,父母的思維深刻影響孩子。若抱持「我不行沒關係,孩子行就好」的態度,可能無意中削弱榜樣的力量,而研究顯示,以身作則是孩子學習的關鍵。他鼓勵父母幫助孩子培養「成長型思維」,也就是願意迎接挑戰、不畏失敗的心態。重點在於將錯誤與失敗去汙名化,為孩子建立心理安全感。根據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PISA)資料顯示,台灣學生「害怕失敗指數」高居全球第一,課堂上因怕錯而不願發言,這種壓力甚至導致悲劇。2019年衛福部調查結果顯示,四分之一青少年曾有自殺念頭,部分源於教養時過度苛責錯誤。蔡宇哲強調,恐懼嘗試並非天性,而是後天環境使然;其實,錯誤是心智成長的捷徑。
★ 靠恩典重新得力 ★
從社會新聞可見,許多青少年犯案,父母受訪時常說「我家孩子很乖」,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感到意外。蔡宇哲分析,這可能是父母只期待孩子表現乖,導致孩子壓抑真實自我,內心深處的需求被忽視。
新時代帶來多元挑戰,心理與情緒的複雜性更顯復原力的重要。這不僅適用於孩子,也啟發基督徒。保羅一生因一根刺煎熬,但上帝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章9節)願我們在困境中持守對基督的盼望,培養復原力,在主裡重新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