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奉主的名,滿血復活!

──《少年新眼光》4~6月讀經呼召青少年

◎Ispalakan Umav

2025年第二季《少年新眼光》封面插畫,以充滿動能的意象傳遞「復活」的信息。破曉的光線,象徵耶穌的復活不僅是歷史事件,更為我們開啟嶄新的生命方向。插畫採用經典遊戲像素風格(Pixel Art),致敬一代人的青春記憶,亦符合當代青少年對復古風的喜好。此風格以活潑的方式,邀請讀者進入信仰的故事,在行動中體驗「滿血復活」的生命力。

耶穌說:「當揹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這句話聽來嚴厲,核心卻非苦難,而是挑戰我們重新排列生命的優先順序。初代基督徒面對羅馬政權迫害,今日我們則可能因信仰與價值觀的差異,在社會或人際關係中遭遇壓力。當誘惑與挑戰來襲,我們能否堅守立場,不隨波逐流?跟隨基督並非一時衝動,而是一生的委身。

耶穌的受難與復活,是信仰的核心。祂斷氣的那一刻,聖殿幔子裂為兩半,象徵上帝與人之間的隔閡被打破(路加福音23章44~56節)。這不僅是神蹟,更震撼了信仰與社會。解放神學認為,這代表舊有權力結構崩解,上帝釋放受壓迫者,審判壓迫者。歷史上,有牧師以信仰推動民權運動;在台灣民主歷程中,亦有許多基督徒挺身,如美麗島事件中的蔡有全,即使入獄受逼迫,仍堅守信仰與正義。這些事件提醒我們,信仰不只是個人靈修,更關乎社會公義與變革。我們是否也築起自己的「幔子」,用恐懼或偏見阻隔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雅歌書不僅象徵上帝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亦提供健康的情感教育。7章1~13節中,愛情的熱情與美好源於彼此尊重,而非占有與控制。現今,社群媒體與流行文化塑造諸多扭曲的愛情觀,使人誤以為「愛」等同依賴與讓步。然而,真愛是自由的,是相互珍惜,而非強迫或情感勒索。信仰不只是理性認知,上帝的愛亦充滿熱情、渴望建立關係,讓我們學習在愛中成長,尊重自己與他人。

使徒行傳記載五旬節聖靈降臨,使徒們開始以不同語言傳揚福音,讓各地的人都能聽聞上帝的作為。這讓我們反思,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文化與身分的象徵。歷史上,殖民政權曾藉由語言政策壓制文化,例如加拿大寄宿學校制度強迫原住民孩童放棄母語,使其文化瀕臨消失。台灣過去亦曾歷經國語政策,導致本土語言流失。然而,語言復振運動提醒我們,福音應當以最能觸動人心的語言傳遞。母語不僅是文化的象徵,更是信仰深刻觸動人心的方式。

從耶穌呼召門徒、受難與復活、雅歌的愛情觀,到使徒行傳的教會建立,皆提醒我們,信仰並非靜態,而是動態的回應。我們或許曾跌倒、迷惘、無力,但基督的復活提醒我們,我們能夠重新站立!信仰能「滿血復活」,在社會、關係、語言文化與教會中發揮影響力。願我們帶著這份信仰的熱情,勇敢回應上帝的呼召,在生命中見證祂的愛與公義! (作者為少年新眼光執行編輯)

1.歡迎以信仰角度回應社會、教會現象及本報內容。公報廣場鼓勵不同觀點對話,刊登文章不代表本報立場。 2.投稿信箱:write@pctpress.org。可用筆名,惟須提供真實姓名與聯絡方式。限750字,本報保有刪改權,請勿一稿多投。兩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請自行處理,恕不退稿。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