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Puni Takiludun(中布中會清山教會牧師)
基督教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認為,每個人內心最深層的信仰與關注,將決定其價值觀和行動方向,稱之為「終極關懷」。基督徒的終極關懷,是對上帝的信仰。當基督福音傳到台灣原住民族當中,幾乎每個部落至少都可看到一間高舉十字架的教會,讓信徒能在其中成長、彼此扶持。然而,教會的角色不只是「傳福音」而已,更是帶領部落發展的重要支柱。透過信仰實踐,教會可以幫助部落居民在靈性、文化、教育、社會關懷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雖然有人質疑,基督信仰傳入部落,削弱了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但不可否認的,教會實踐發光與作鹽的使命,為部落帶來了穩定與改革的力量。
在1950至1970年代,台灣從農業社會漸漸轉為工業化時期,原住民族人為了生存,紛紛從部落搬遷到都市生活,很多事都急劇在改變。族人離開熟悉的部落環境,進入都市之後,最大的改變不僅是住在哪裡,更是「心」的歸屬產生了動搖。許多都市原住民教會的設立差不多都是在這個時期。不過,教會在都市,是否還能像部落裡一樣帶給族人穩定的力量和盼望呢?這個問題或許就見人見智了。因為族人關注的方向,隨著環境實況的不同,不再像在部落一樣單純。對都市的原住民教會而言,信仰、工作賺錢、家庭、個人成就等問題,都因著生活壓力與文化適應,變得更真實。筆者的成長與信仰根基均與都原教會有關聯,沒想到多年後,自己也是在都原教會牧養。對於都原教會所面對的問題,以下謹就個人經驗提出一些分享。
信仰與歸屬感:
在都市找到屬靈的家
對許多原住民基督徒來說,部落的教會不只是敬拜的場所,更是一種共同體的象徵。族人的生活大多以教會為中心,就如福音詩歌〈真正好〉所唱:「週一、週二……整個禮拜」都在參與禮拜服事或活動。到了都市,人們的生活重心多半轉移到工作上。若工作時間長、交通不便,再加上各種生活瑣事,信仰往往退居次位,變成「有時間才去」的活動。會友間的聯繫也漸漸變得薄弱,許多時候只剩下週日見面,甚至一個月才見一次。正因如此,有些人會覺得都原教會似乎不像部落教會那般熱情親切;即便是會友,仍會感到自己格格不入。一旦這種缺乏歸屬感的感受出現,再加上其他現實壓力或信仰掙扎,不少人很快便會選擇離開教會,甚至遠離信仰。相較之下,在部落很少出現這種歸屬感流失的問題。因為大家同住在一個村莊,就算有人暫時不參加禮拜,仍舊生活在同一個環境,彼此保持著日常的聯繫與互動。因此,在部落中即使暫時遠離教會,人們仍與信仰群體保持著某種聯繫。
如何讓教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家」,讓會友樂意常常回家,甚至樂意帶人來到這個家?個人認為,這是都原教會要更加努力經營的要點。信仰需要在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讓人感受到愛與支持,人們才能擁有真正的歸屬感。相對地,當會友認定教會是無可取代的「家」時,無論遭遇什麼困境,他們都不會輕易離開。以筆者目前牧養的教會為例,教會設立將近35年。過去,中會對都原教會的宣教較不重視,傳道人也常成為小型都原教會的過客,因此,教會曾一度只剩五人聚會,瀕臨關門的窘境。但是,有一位會友堅定地說:「我的信仰根基是在這間教會建立的,這裡是我屬靈的家。如果這間教會關門,我也不會再去其他教會聚會。」雖然當時教會維持得很辛苦,但是蒙上帝憐憫,因為這個會友的堅持與其他信徒的委身,教會漸漸突破困境,擁有新面貌。
都原面臨的拉扯:
信仰與生活的結合
對都原教會而言,許多挑戰源自生活型態的轉變,這些變化往往成為無形的壓力。有人把上教會視為另一種負擔,無法真正放鬆、得到安息。再者,文化衝擊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原住民傳統價值、基督信仰的教導,與都市講求競爭效率的生活步調,時常產生矛盾。例如,耶穌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章33節)這句話教導,若將上帝擺在生命優先位置,祂必供應我們所需。但在都市這個講究現實、生存競爭的環境,人們真的能放心依靠這樣的應許嗎?
當信仰價值與生活現實不斷拉扯,一些人不免懷疑:「我所信的真理,真的適用於現在的生活嗎?」尤其當教會本身也面臨財務壓力,或內部關係出現張力、紛爭時,不少人也會比較不同宗教的輕省與便利,甚至產生「去信其他宗教,似乎比上教會更輕鬆」的念頭。因此,若要讓都原教會成為人們願意親近、樂意前來的地方,筆者認為,關鍵在於「彈性」。
教會「傳揚福音」的使命不變,但聚會與服事方式,需要更貼近族人實際的生活模式、文化需求與信仰期待。例如,大多數會友是上班族、學生或外地工作者,傳統的週日上午禮拜,常因輪班、加班或家庭需求而無法參與。因此,教會可考量調整或增設聚會禮拜的時間、提供線上直播或錄影,讓無法親臨現場的會友也能參與敬拜。週間的小組或查經班也可採線上進行,減少舟車勞頓的負擔。此外,也可不定期辦理部落團聚、傳統技能學習,或參與地方政府舉辦的原住民文化活動,使會友在都市也能維繫部落情感,延續文化認同與理解。筆者所屬教會,每年春節期間會暫停聚會,讓會友有多一點時間返鄉與親友團聚。
教會需要有彈性,其實是為了成為一個能讓人喘口氣的恩典空間,讓人不再受無理要求,能被理解、被擁抱。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 11章28節)這句話,應當是活生生的體驗。
我們的心在哪裡?
都市的生活雖繁忙,但信仰的本質問題始終不變:我們的心在哪裡?我們的終極關懷是什麼?教會若僅是讓人花一小段時間聚會的地方,就很難真正影響人的生活。信仰若是滲透在日常的生活中,塑造著我們的價值觀、關係與選擇,那麼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能活出基督的愛。就筆者的經驗與觀察,在都原教會的牧養挑戰確實不少,許多難題往往無法立刻迎刃而解。然而,每當與會友、同工彼此扶持,齊心突破困境時,那份喜悅與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尤其當信徒願意用新眼光思考信仰,讓信仰真正融入生活,教會就不再只是存在於個人的時間表中,而是成為生命中的祝福,是一個在灰色都市裡,能夠點亮希望、賦予生命色彩的歸屬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