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道】《流淚谷》勞苦擔重擔的人得安息

《La Vallée de Larmes》

◎虛吾

說到法國畫家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1832~1883年),人們通常會聯想到他質與量俱優的插畫。這個印象其來有自,畢竟他曾為1866年出版的法文《武加大譯本》(Vulgate)、《神曲》(Divine Comedy)等多部書籍繪製插畫,文字與插畫相得益彰,因而風行一時。書籍熱銷無疑提升了多雷的知名度,使他聲名大噪。

多雷除了為經典畫插畫,還有其他插畫散見於報紙、書籍,更有不少單幅畫作,一生作品達上萬之譜。其中,《流淚谷》(La Vallée de Larmes)尺寸頗為可觀,長413、寬627公分,為多雷於1879年喪母後開始構思,在1883年1月23日離世不久前完成,現收藏於巴黎小皇宮。

由死而生

考慮到描繪多達241幅的聖經插畫需要大量考證,我們可以合理推論多雷對聖經應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但《流淚谷》並非直接描繪聖經敘事,而是他取材自耶穌的呼喚:「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在喪母的心境下,融合自己的領會而描繪。

這可以解釋何故多雷細心刻畫的是前景的眾生群像,而非理應為主角的耶穌。人群裡有的身著華服,有的被鐵鍊捆鎖,有的抱著失去生氣的稚童,有的佝僂著身形,有的瘸腿拄著拐杖,有的衣衫不整,細看的話,黑暗中還有許多人影。這些多數處在陰影中的人或許樣貌各異,卻皆露出痛苦的神情,陷於困窘的情境,遙望著前方的拿撒勒人耶穌。多雷可能帶著失去母親的哀戚,詮釋他對「勞苦擔重擔」的理解,因而流露對苦難的關懷。

畫作中的耶穌相當醒目,身著一襲白袍,單肩扛著十字架,被巨大的光冕籠罩著。雖然面容僅能隱約辨識,但祂高舉的左手明顯在招呼眾人,似在說:「來,到我這裡來。」祂如明光照耀幽黑路徑,要帶領受苦眾生離開寸草不生的死蔭幽谷。前路鬱鬱蔥蔥的樹林,與幽谷裡的槁木形成生與死的對比。

眾生流淚

「流淚谷」一詞在整本聖經中僅出現於可拉的詩篇(詩篇84篇6節),我們不確定畫家創作時是否有意識地援引這首詩。從經文前後文可知,流淚谷只是詩人經過的路途,其心中嚮往並前往朝見的是在錫安的上帝,倚靠的是持續加力量給他的王,而他的路徑留下的是力上加力的足跡,是使流淚谷變為泉源之地的見證(詩篇84篇5~7節)。

處於新約時代的我們知道,並非孤身走這條朝聖之路,而是好牧人在前面留下腳蹤,引領我們這些受選召之人。正如《流淚谷》中的受苦眾生不分尊卑,耶穌不是按著人的條件揀選,而是按著祂至高的意旨。祂呼召的不是義人,而是需要被醫治的罪人,愚拙、軟弱、卑賤,如此,便顯出人得以有份於基督,完全出於上帝的恩典。上帝使基督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唯獨祂配得頌讚。

嘗了死味

馬太福音11章28節並未提及十字架,不只如此,耶穌傳道期間、上各各他之前,十字架關於赦罪、贖價的精髓也尚未彰顯,仍只是羅馬帝國使人屈辱的極刑。但在多雷的《流淚谷》中卻加入了十字架,作為描繪耶穌的元素。或許這是多雷對耶穌所說的「勞苦擔重擔」的理解,又或許他認為這是人子最重要的符號,如使徒只知道宣講「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哥林多前書2章2節)。

勞苦擔重擔的人,將在各各他看到空前絕後的悲苦重重壓在耶穌身上。這痛苦有許多由來,在門徒眼中,是無辜者遭人構陷、被親近者出賣的悲劇;在法利賽人及文士眼中,卻是自居上帝而犯了褻瀆,觸犯第一條誡命而罪有應得。赤身露體受釘於十字架上,承受劇痛與羞辱,無疑是極大的苦難,但本於聖經的默示,我們知道此軛之苦不僅如此。耶穌在十字架上懸掛,是因祂承擔眾人的罪。所有人死亡皆是因為自身的罪而付出工價,唯有耶穌死,是因為我們的過犯歸在祂身上。對上帝的獨生子而言,最痛苦的莫過於父交付這杯給祂,祂也因這杯而被父撇棄。但是祂仍一味順服,成全救贖的工作,使順服祂之人永遠得救。

對教會而言,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表明的是祂的死,但隨之而來的復活帶來了盼望,兩者密不可分。一如使徒所傳揚的是上帝顯明祂使死人復活的大能,使人子勝過死亡,不被死亡拘禁(使徒行傳2章24節)。「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馬書4章25節)《流淚谷》雖然未特別強調復活,但無論是耶穌扛著十字架,還是顯出的榮光,都可看出多雷勾勒的基督是復活後的形象。

基督的復活,預示著我們走出流淚谷之後的榮景。耶穌不僅呼喚我們到祂那裡去,也呼喚我們負祂的軛、學祂的樣式。這也是為何保羅多次論到,信靠耶穌的人當與祂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在基督裡的一舉一動當有新生的樣式,不再作罪的奴僕。而揹起十字架跟隨祂,便是門徒的記號(馬太福音16章24節)。我們不僅與耶穌在死的形狀上聯合,也在復活的形狀上聯合,好顯明在基督裡有上帝性情的新生命(羅馬書6章1~14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