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誕辰紀念日 細數其醫療教育及文化貢獻

(相片提供/馬偕紀念醫院)

【林宜瑩整理報導】為記念1844年3月21日誕生於加拿大的馬偕博士(Dr. George Leslie Mackay),馬偕紀念醫院於今年3月21日、也是「馬偕181歲誕辰紀念日」,在馬偕台北總院福音廣場舉辦紀念活動,透過詩歌與故事分享,向民眾介紹馬偕對台灣在醫療、教育、生活、文化等面向的貢獻。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表示,馬偕自幼就很有主見,並立志成為傳道人。他與台灣的淵源始於1871年12月30日,馬偕首先抵達打狗(今高雄),並於1872年3月9日再次於淡水登陸,展開其一生在北台灣的醫療傳道奉獻。

張文瀚強調,廣為人知的馬偕不只「一手聖經,一手鉗子」,四處行醫拔除2萬1000顆牙齒,更在多元面向都有重大貢獻。在醫療方面,馬偕為照顧民眾健康,率先成立偕醫館。1901年6月2日馬偕因喉癌病逝淡水寓所,偕醫館亦告停診。

1905年11月3日,醫師暨牧師宋雅各(Dr. and Rev. J. Y. Ferguson)夫婦抵淡水,隔年(1906)停診已五年的偕醫館,在宋雅各手中重新恢復醫療傳道的工作。1911年秋天,宋雅各提議將醫療中心由淡水遷到台北(即中山北路總院的現址),並將醫館命名為「馬偕紀念醫院」,以紀念馬偕一生偉大之事奉精神,今年也是馬偕紀念醫院145週年紀念。

在教育方面,馬偕力倡教學,成立女學堂、看護婦學校,為醫療團隊加添生力軍,也是當年很重要的女權意識落實。在生活方面,馬偕引進多樣蔬菜種子,現今常見的蘿蔔、胡蘿蔔、甘藍、番茄、敏豆、花椰菜、甜菜及西洋芹等蔬菜,皆是馬偕引進的。在文化方面,馬偕一生「愛人如己」「寧願燒盡、不願鏽壞」的犧牲奉獻精神,也對台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