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台北報導】3月23日下午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濟南教會、台北中會公義行動教會、台中中會公義行動教會及民間團體合辦「台灣上勇公義慈善音樂會」,為惠明視障者教養院募款。音樂會後接著舉辦公共論壇,邀請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與台灣前國防部長蔡明憲討論台灣國家安全現狀與未來因應之道。

矢板明夫表示,全球局勢自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後發生重大變化,國際政治格局重新調整。最近顯著的發展是台灣行政院聘請前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長岩崎茂擔任無給職政務顧問,象徵日本對台灣安全的支持達到前所未有的層級。此舉不僅獲美方默許,也反映台日安保合作的深化。
矢板明夫指出,美日政府對台政策近期調整,例如2024年12月美日聯合聲明中首次明確反對「以武力脅迫台灣海峽改變現狀」,顯示對台支持態度更為堅定。今年2月,美國國務院官網刪除「不支持台獨」的表述,則削弱中共「一中政策」的國際影響力。2月17日,日本法務省修改規定,允許在日台灣人戶籍標註「台灣」而非「中國」,被視為台日關係進一步提升,日本政府更積極支持台灣。
矢板明夫分析,台積電的全球影響力使其成為美台戰略合作的重要橋梁。3月初,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與美國總統川普共同召開記者會,宣布在美國的重大投資計畫。矢板明夫認為這不僅展現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也強化美台經濟與安全合作的連結。
另一方面,美國在台協會(AIT)近期頻繁發聲支持台灣,一反原本謹慎的態度。AIT處長谷立言更公開表示,美方支持台灣自我防衛,並肯定台灣強化公民防衛能力的努力。矢板明夫指出,這顯示美國不僅在軍事與經濟上深化與台灣的合作,也在國內安全領域給予支持。
台灣總統賴清德近期強化對中國的政治立場,3月13日首次將中國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矢板明夫表示,這不僅讓台灣政治立場更明確,國際上也獲得美日等國積極回應。他認為賴清德的國家認同策略較過去政府強硬,例如他提到中國對台灣的領土野心,暗示中國應向俄羅斯討回失去的領土,而非將焦點放在台灣,諸如此類言論在國際社會引發熱議,使中國陷入被動局面。
此外,矢板明夫指出,近期台灣社會掀起大罷免運動顯示了公民意識的提升。與過去不同,大罷免運動目標是清除親中政治人物,在全球民主國家中極為罕見,突顯台灣社會對國家安全議題的高度關注,「如果這次罷免成功,將寫下全球歷史的重要篇章,因此至關重要。」
蔡明憲則強調,雖然中國軍力強大,但要成功攻台仍需付出極高代價,因此台灣必須持續強化國防,增加潛艦與飛彈防禦系統。他批評過去馬英九政府削減潛艦計畫,導致台灣未能及早建立完整的海上防禦能力。針對台灣內部,蔡明憲提出四項應對策略:強化國家意識、建立敵我意識、提高危機意識、積極抗中保台。抗中保台不僅需在軍事上防禦中國,法律層面也應加強《反滲透法》規範。美國對國安問題處理遠比台灣嚴格,美軍若通敵,將面臨十年以上刑期,台灣相關罪行刑罰卻僅兩、三年。他呼籲政府加強法規,並強化台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