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育臻編譯】隨著科技進步,人工智慧(AI)即時翻譯技術逐漸進入教會,為不同語言背景的信徒架起溝通橋梁,也為福音傳播提供新的可能性。宗教新聞社(RNS)3月18日的報導指出,目前在美國已有約200個教會、猶太會堂與清真寺開始使用AI即時翻譯,使不同語言的會眾能同步參與講道或禮拜內容,提升了參與感與歸屬感。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林邊教會(Timberline Church)便是一個例子。該教會透過AI即時翻譯,成功跨越語言的限制,吸引不同國籍的信眾參與。教會牧師約翰.梅爾(John Mehl)表示,當語言鴻溝被克服後,會眾之間的認同與合一便能更加自然與健康,這正是「上帝國的勝利」。
儘管AI翻譯技術在教會場域展現潛力,但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文化與神學副教授庫特.卡拉威(Kutter Callaway)提醒,這項科技的應用也涉及重要的倫理與文化議題。基督教強調「道成肉身」的概念,禮拜中語言、會眾和當下一切的連結都十分重要,他擔心AI翻譯普及可能會弱化真實的人際互動。
曾與普世教協(WCC)合作的多元文化事工專家卡塔利娜.塔哈菲-威廉斯(Katalina Tahaafe-Williams)也提醒,在多元文化的教會中,即便會眾間存在語言隔閡,許多教會往往仍會使用一種共同語言凝聚;她擔憂教會如過度依賴AI翻譯,可能會造成「去技能化」(de-skill),降低移民與原住民族群學習和使用母語的意願,影響年輕一代對自身文化的傳承。

此外,神學解釋與翻譯的準確性也是教會在應用AI時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卡拉威指出,講道內容的神學詮釋經常取決於對字句的精準理解與斟酌,若翻譯有誤,可能影響會眾對信仰的理解,因此教會若要採用AI即時翻譯,應建立專門的神學詞彙庫,以確保翻譯的品質;再者,倫理方面的考量也不可忽視。
卡拉威與塔哈菲-威廉斯皆同意教會需留意AI翻譯技術的道德問題,如資料來源的正當性、勞動權益和能源消耗等。卡拉威呼籲,基督徒應主動與AI開發者合作,引導科技朝符合信仰價值的方向發展,而非僅被動接受。(資料來源:RNS)